人的情绪需求不同,对环境的认知也就不同

前段日子,我们的城市开启了“创城”模式,路边摊被取缔、小商铺被拆迁、违停车被扣分、违章者被罚款……各种措施一应落实。一个心理学专业的朋友小A想了解“创城”活动对不同人的不同影响,于是,她进行了一次实地考察。小A的方案是,随机找一些年龄、外貌、衣着谈吐都相差很大的人来进行采访,从他们的言谈举止中观察他们的情绪,从而推测出他们的心理需求,并分析这种情感和心理上的需求与环境的关系有多大。

她的第一个目标对象是一位正在车站等车的年轻小伙。他看上去大约二十二三岁,穿着一身很吸人眼球的牛仔服,正翘着二郎腿坐在车站的长椅上玩手机。

听了我们的问题,他颇为烦躁地挥了挥手:“烦都烦死了!想吃个夜宵都得跑好几公里!”看来,他是个年轻气盛的人,心绪多少有些浮躁,他对刺激、热闹、欢乐等情绪的需求更大,因而环境对这种需求的影响是比较大的。

小A记下了他的答案,又继续寻找下一个调查者。这次她询问的是书报亭里卖报纸的阿姨。

她皱着眉头,不住地叹息:“这创城创得可真不怎么样!俺老公本来一到这个季节就推着小烤炉出来卖烤地瓜,可是现在被这创城给搅的,啥也卖不成了!俺家的收入活活少了一半,你说俺到哪儿说理去?”

看样子,阿姨对于“情感”、“情绪”的需求并不大,因为她的温饱问题尚不能得到保障。环境对她的影响同样很大,环境稍有变化,她的生活就有可能摇摇欲坠。

下一次,小A的询问对象是一个背着书包的小姑娘。她个子矮矮的,脸圆圆的,两条小辫子一甩一甩——看样子,她是个出来上补习班的小学生。

本来小A担心这个问题太宏观,小姑娘不好回答,但没想到她想都没想就脆生生地说:“很好啊!你看,原来马路边有好多塑料袋、空纸杯之类的垃圾,现在都干干净净的了,多好!”

这个小姑娘是个仍然纯洁美好的小孩子,想必她的生活里充满了正向的情感,充满了爱与阳光。她属于那种能影响环境的人,她能用自己的正能量为周围的世界带来热情;而环境对于她的影响并不是很大,因为无论周遭发生了什么,她的生命中依然有阳光。

跟小姑娘道了别,小A又找到了一个拎着菜篮子的老奶奶,老奶奶一副慈眉善目的笑模样儿。

她纯正的家乡话回答道:“这事儿还真难说!一方面咱周围的环境变好了,对大家的健康都有好处。另一方面吧,这小摊小店铺通通关张,确实有点不方便——我老太太倒是没什么啦,主要是我小孙女,学校周围的摊点都撤走了,学校食堂人又多,等排到她了,就只剩西红柿炒番茄了!这营养怎么够?喏,好不容易到周末了,我得赶快给她做点好东西补补!”说着,她扬了扬手里的菜篮。

老奶奶的最大需求就是“儿女健康快乐”,她的心一大半都扑在儿女及孙辈的身上,环境对她的影响也不是很大,因为无论发生了什么,她只要想办法用自己的方式照顾好孙女,她就能情绪平和。这也是一种幸福吧。

小A怕耽误老奶奶做饭,就匆匆跟她说了再见。这时已到了晌午,她找了一家快餐店吃了午饭。她旁边的座位上坐着一个拿着大学教科书和备课本的中年男人。他很儒雅,对给他拿纸巾和给他上菜的服务员都说了“谢谢”。小A猜想,他应该是个大学教授。

小A试着靠近了他,向他提出了自己调查的问题。他看了看小A,认真地思考了一会儿,然后说道:“我个人认为,创城是一件好事。咱们的城市确实存在好多亟待整治的问题,比如雾霾和堵车,创城是为了大家的共同利益。只不过,我们毕竟刚开始做,可能有一些地方做得不到位,对市民的生活和小摊贩的生计造成了影响。这只能说是在执行的过程中存在一些瑕疵,但不能因此就否认了‘创城’这个理念。”他的话让小A激动起来,她忽然觉得,自己心中的小天地好像被一双有力的手一下子撑大了,外面的阳光和风景都涌了进来。

这位教授的精神境界应该算很高了,他有足够的定力,有调节自身情绪的能力,因此环境对他的影响不大,因为无论环境如何变化,他总能从正反两个方面来看待环境,并从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平衡点。这样的人,大概是活得最通透的。

回家之后,小A仔细思考了两天,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情绪越稳定、越正向的人,对环境的适应性越强。

人生几多风雨,几多坎坷,我们调节情绪的能力决定了我们适应环境的能力,而适应环境的能力决定了我们的幸福指数。因此,学会调控情绪,学会管理自己的“情感系统”,还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啊。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qfhqj/3290.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