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在非洲街头看见有人穿着“成都七中”的校服,大概率并不是中国教育远征非洲大陆,而是非洲老哥赶时髦买的中国二手衣。
由于“母语羞耻”的心理,国内的社畜们大多是为了生存需求不得已才会穿印着中文花字的文化衫/制服。
但是对于远隔重洋的非洲老哥们来说,携带神秘东方基因的汉字印花,是时尚和品位的保证,更是中国文化的象征,买不了吃亏,买不了上当——况且中国的二手衣服在非洲真的很便宜。
无论是在肯尼亚、安哥拉、尼日利亚还是坦桑尼亚、乌干达,你都可以发现穿着中国T恤的当地居民,而这些衣服很可能上个月才出现在北上广的旧衣回收箱里。
销往非洲,是中国二手衣的主要去向之一。
“CFA(约6元人民币)一条裤子“、”CFA(约3.5元人民币)一件T恤衫“,和一瓶水差不多价格的便宜二手衣服堆成小山,在非洲的二手市场上随处可见。
买二手衣服,对于非洲人来说就像买菜一样。哪怕是过年换新衣,他们也会倾向于去当地的二手市场逛逛。因此每到年底,肯尼亚最大的(也是东非最大)二手服装市场吉康巴市场就会热闹非常,人们忙着为节日淘一些便宜好看的二手衣。
而一件价格相对昂贵的全新“非洲制造”,真的很难与款式好看、价格便宜的二手衣抗衡。
这几年来,来自中国的二手衣服则凭借便宜的价格和更合适的尺码而成了非洲二手市场上的尖货。
除了二手衣服,非洲年轻人们也酷爱穿着中国二手鞋,于是一些成群结队的商贩们也倒卖着来自中国的二手鞋。
位于非洲的马拉维是世界上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B站UP主“纪录片我去看世界”曾在马拉维街头采访到了一些卖中国二手鞋的黑人老哥们,他们从中国商店一包一包地拿货,“40夸查(约人民币)一包,一包35双鞋”,买来的鞋用水洗一下再用鞋油擦一下就可出售,”在马拉维一星期就能卖出上百双。”
“二手的鞋比新出的鞋质量还好。”其中一位非洲老哥说道。
非洲人民可能比你想象的更时尚。
在刚果农村,一些人总能引起瞩目,他们爱穿着时髦的西服衬衫,戴着墨镜,戴着劳力士手表——他们本身可能从事着贫民窟里最不起眼的工作,一个月工资不足块,但他们却会花上一个半月的工资买一件大牌的西装来打扮。这群人在非洲被称为萨普,引领着非洲大地的时尚潮流。
对于普通非洲人民来说,他们可能不像萨普那样,为了时尚可以赌上身家,但是在能力范围之内,他们也想穿得更好看一些。
在快时尚统治全球的大环境下,一件衣服从设计到在大城市的快时尚店铺上市,最快只需要半个月,这也意味着都市潮流每半个月更新一次。这使得人们更频繁地购买衣服,丢弃衣服。
当这些被丢弃的衣服辗转抵达时尚更迭不那么迅速的非洲时,它们的款式仍然是新颖的,其中还不乏一些品牌货。它们的质量,也肉眼可见地优于非洲本地的服装——但它们的价格,却只有新衣服的三分之一,平均售价3.61美元。
因此,非洲的二手服装市场极度繁荣。年,东非进口了价值1.5亿美元的二手衣服和鞋子。在乌干达等国家,服装交易中超过80%都是二手的衣服。
而根据美国国际开发署(USAID)统计,在东非共同体国家,超过三分之二的人民(即1亿1千万人)都有固定消费二手衣的习惯。
在这些人群中,并不都是生活贫困、图二手衣服便宜的中低收入人口,一些当地的中产阶级也会穿二手衣服,因为品质好、款式新。
在非洲,二手衣服就像二手车、二手飞机、二手电脑、二手手机和二手过期药品等商品一样普遍。
进口二手衣服在坦桑尼亚、乌干达和肯尼亚等国家被当地人称为“米图巴(mitumba)”,在城市里,大大小小的mitumba市场已经构成一种景观。
行走在拥挤的、用旧帆布搭成的mitumba市场,你可以看到四处挂满的、铺满的二手衣服,大多成色都还不错。
除了刚刚提到的中文T恤,牛仔裤、文胸、鞋子等单品都非常受欢迎。你也可以在这里用很低的价格买到欧美顶尖奢侈品的二手产品,有时候吊牌都还在上面。
一些非洲本地人也靠着卖二手衣服实现了“财富自由”,身家百万。
这与二手服装的暴利不无关系,一双进价十几块、成色不错的皮鞋可以翻个十几倍价格卖出;一包几十公斤的衣服,能净赚30美元。一个看似不起眼的二手衣服商贩,每天的收入可能就有近美元。
虽然中国二手衣很受非洲人民欢迎,但实际上,美英、日韩的二手衣服由于进入市场早,在非洲占有更大的规模。根据联合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