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5日,知名快消品牌HM高调声明,称新疆存在“强迫劳动”,该公司将永远不会使用未被“良好棉花发展协会”(BCI)许可的新疆棉,此举引发众怒。品牌背后的瑞士良好棉花发展协会(BetterCottonInitiative,BCI)也站到了聚光灯前,声明中称“BCI已决定暂停在新疆发放BCI棉花许可证,因此HM产品所需要的棉花将不再从那里获得”。在全网抵制、产品下架的同时,很多人难免疑惑,这个不惜得罪中国消费者也要拥护的BCI(瑞士良好棉花发展协会)许可,为什么这么重要?
BCI到底是什么组织?
BCI是年成立于瑞士日内瓦的一家非盈利、多利益方国际性会员组织,目标是在全球推广更好的棉花种植标准及行动。
其实,早在年9月,HM就宣布中断与新疆华孚(A股上市公司,以纱线制造和销售为主)合作,理由是“强迫劳动”。而真实的背后是供应链主导权的争夺,以及定价权和标准的争夺。
有专业人士表示,BCI是供应链联盟,掌握定价权。BCI拥有五个类别的会员,分别是:
1)零售品牌会员,也就是采购商,比如HM,耐克等;
2)供应商制造商,以棉商、纱线厂为主;
3)种植者组织;
4)其他类别,主要为供应链提供技术的公司;
5)社会团体,主要为棉花相关的非盈利性组织。
BCI公布的数据显示,年,其零售品牌会员的棉花用量超过万吨,占全球用量的10%,BCI的供应量则占全球的30%左右。BCI组织的采购量和供应量在全球首屈一指,掌控着棉花的标准和定价权,影响力不言而喻。
HM的“漂绿”之路
1.什么是“漂绿”:非绿色产品借助广告语言或画面修辞使消费者产生对该产品有益于环保的假想或认同,达到“漂绿”(greenwashing)的粉饰效果。
年,美国环保主义者杰伊韦斯特伍德(JayWesterveld)针对自我粉饰的虚假环保诉求,创造了“漂绿”(又译为“洗绿”)这一新词语。作为一个外来新词“漂绿”是从“洗白”(Whitewash)衍生而来,是英文单词“GreenWashing”的意译,从字面上就与环保紧密勾连。“漂绿”有“刷绿”“粉饰”“掩盖”“洗绿”的含义,是指散布虚假的环境友好的服务、产品或实践,或利用绿色诉求掩盖其巨大的资源消耗,以呈现企业或机构对环境负责的公众形象,其实质上是一种虚假的环保宣传。
——原载《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HM如何“漂绿”:
1)“旧衣回收计划”:“旧衣回收计划”是HM于年在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推广的一项环保举措,目前活动已覆盖全球近家门店。HM在全球的零售门店里都有白色的回收箱,用以收纳消费者提交的任何类型、任何品牌及任何成色的衣物。
消费者向HM提交衣物后,可以得到一张八五折的优惠券。这些回收来的衣物由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衣物回收公司I:Collect进行处理。“旧衣回收计划”的所得收益将捐赠给HM基金会。
此活动推出后,就受到消费者的欢迎和积极响应,一方面顾客不仅能借机清理衣柜顺带支援环保事业,另一方面又能得到购物优惠,何乐而不为?而快消品牌HM也靠着环保的名头圈粉无数,促进销路,赚得盆满钵满。
年,HM发布了报告称通过旧衣回收计划总共回收了17,吨纺织品,这里面,仅中国市场回收的纺织品就超过了吨,集团以此来实现重新利用和循环使用。此外,报告还号称在年前,将%使用再生或其它可持续来源的材料,年之前让整个价值链实现对气候的积极影响。
然而,没想到的是,一家丹麦电视台的记者偷偷拍下HM火烧库存的行为,最终被曝光了出来。一时间,舆论哗然。要知道,仅仅生产一条牛仔裤,就需要耗水3.升、兆焦能量、3公斤化学品,如今这些牛仔成品,HM一把火就直接烧成了灰,而且焚烧的过程中,从染料和其他材质中产生的大量有毒气体将直接污染大气层。不仅污染水,更造成了大气污染。
这简直就是对全球可持续发展的赤裸裸嘲讽,直接打脸HM长期宣称的环保理念。HM对外以公益的名义,回收消费者手中的衣物,对内则把滞销的衣服,统统烧掉,简单粗暴的处理。且自年至今已累计销毁公吨!
年Brandingmag发表的一篇文章显示,《HM的洗绿:短视和不道德》。文章指出,HM一直试图将自己定位为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