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用照片来做什么

我们用照片来做什么?

安光系

本周我们学员练习的主题:我的口袋。

一个口袋就是一个故事。一个口袋就是一个人生。每个学员都在努力地挑战自己,想拍出一个与众不同的口袋来。正如我们说过:我们不设比赛,不评奖,是基于英国人的教育理念:自己跟自己比才是最好的。人最难的是爬山,就是自己。爬过自己前面的大山,才算是胜利。

在许许多多的作品里,我看到了这样一组照片。这名学员拍的两张照片——“口袋”,一个是她的军服,里面展示了一张军官证。另一个是日常穿的牛仔裤,一朵鲜花儿插在裤兜里。我倒希望就这两张照片,来谈谈图片的解读及与摄影相关的文化理解。

肖虹摄

如果从符号学的角度来解释。无论是军服还是军官证,都是象证着一种权力、威严和秩序的遵守。而牛仔裤其实是一个美国文化符号,某种程度上,它代表着美国文化或外来文化对我们日常生活的影响。它也代表着休闲或更自由的生活方式。而花儿在这里,可以暗示生活美好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呈现出拍摄者对当下生活的热爱。

两者似乎毫无关联,两者似乎又因为某一个主体而相互关联。

如果再进一步分析,两张照片,其实是一个人两种身份或角色的相互变换。一方面,作为一个在体制内的工作人员,所面临的是一套严格、机械的抑或是有些沉闷的文化环境。另一方面,则呈现出女性生活活跃的另一面:温暖、适意、美好。也许每天,作者都在这样的身份中变幻。作为军人的自己,作为家庭成员中的自己。

再沿着这条暗线去想:制服的背后,代表着国家强大的权力。在这种权力下,一方面,要求处在体制里的人绝对服从。另一方面,这件衣服后面,暗示着一种权力或威严存在。而牛仔裤则代表着生活的活力与无拘无束。两者相比,作者似乎也在揭力地表明:一方面,她会处在一个绝对服从的文化体系里。另一方面,作者又在另一部分时间里,拥有自己相对轻松并拥有活力的生活。

一个环境是自己服从于别人,中心是他人。另一个环境里,中心是自己。

这样两张照片,其实展现的是摄影师的双重身份。也就是说,从摄影师的角度来讲,她在用相机完成自己的身份认证。

何为身份认证?其实问题很简单:你是谁?你在这个社会到底扮演出着什么样的角色?

比如,我们摄影师去拍照片。如果看到一些贫穷疾苦的事件,大约都会去拍。拍的过程中,一方面我们会声称让更多的人看到,抑或是希望用相机能改变对方的命运。我们希望用自己的相机来实现社会公平。但如果仔细想想,摄影师去拍,潜意识里还会有一种偷窥的可能,因为,他(她)即将拍摄的画面,并不是他或她的寻常所见。他(她)希望用相机把这猎奇的画面或故事纪录处来。此外,我们在拍摄的过程中,不由自主地会完成身份认证。因为,你会一边拍一边感叹:幸亏我没有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或者是我不是他们中的一员。

正因为这个拍照过程,你会倍加珍惜你现在的生活。

这就是一次身份认证的完成。就读者而言,在观看这些照片时,也同样完成了一次身份认证。他们之所以会看照片,也一定会带有某种目的。看贫穷和苦大仇深的照片,多是出于上述和摄影师一样的目的:一方面偷窥,一方面感叹,一方面庆幸。

就此再展开来说,平时我们看到的恐怖电影或电视,同样起到了这样的作用。一部极为恐怖的电影,常常让人在恐怖或难受的状态中痛苦或不舒服。当电影结束,这种不舒服感也会立即消失。人这个时候也会突然醒悟过来:幸亏我没有生活在那样的环境里,所以,当下的生活状态是值得我们珍惜的,我们应该满意。读摄影研究生时,曾经学了一周的恐怖与摄影的关系,我脑子里就留下了这么一句话。

本周三在大学里听课,当老师问到在西方社会里生活的少数族裔如何来看待自己的身份时,一位在澳大利亚生活的华人女孩儿举手回答说:我认为每个人处处都在表演。因为,你在家人面前,你得象个孩子。回到中国,你得尊守中国的文化规则,即使是你不喜欢,你也得表现出很喜欢中国文化的样子。如果来到英国,你得表现的跟他们一样遵重这里的文化与规则。

仔细想想,她的话不无道理。我们生活中,不都是潜意识里在表演吗?孩子面前,我们得象个大人。大人面前,我们得象个孩子。回到国内的酒桌上,无论男女,你都得得表现的象个豪情万丈的汉子:不讲规则,痛痛快快地喝它一顿。来到英国,你得表现的像个绅士,为女士开门,西装革履,处处显得自己很有文化,显示自己很融入英国。

BBC有一部纪录片,名字叫《英国能出一个黑人首相吗?》。纪录片里,主持人在采访议会里那些黑人议员,问他们是否会向着黑人说话。遗憾的是,他们进了议会,都会将自己“洗白”。说穿了,他们会把自己打份的更象白人,尽可能把自己的黑人身份去掉。也有电视节目在采访英国国籍的叙利亚议员,如果议会举行是否对叙利亚动武的投票?你会站在哪一方面?你会投赞成还是反对?

每个人都是双面的。早上起床开始,面对世界,不同的环境,你就在扮演不同的角色。这就是这个社会好玩儿的地方。在一个多元文化与多元民族的地方,更多的人成了多面人。比如英国的华人群体,一方面,他们愿意让自己承认自己的英国身份。另一方面,他们也无处不在过着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比如,筷子的使用、中文书的阅读、愿意去逛唐人街、喜欢用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qfhqj/3390.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