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与名字有关的电影
也是一部关于移民电影
更是一部关于认同的电影
关于“移民”这个标签,好像听起来涵义过于狭窄,以至于总让人感觉身处事外。
“我没有移民啊,只是目前生活在那里。”
“我随时可以回去。”
实际上,海外留学、出国工作、旅游生活,无论时间长短,对于每一个离开故乡的人来说,对于每一个身处文化和价值观冲击下的人来说,在内心里都已经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移民”了。
不论是移出还是移入,不论是主动还是被动,伴随着“移民”身份的,总是不同的地域、文化、身份、社会相互碰撞摩擦的矛盾总和。
要生活在一个不是自己根的地方,如何才能融入?要融入到何种程度?
语言可以学习掌握,饮食能够接受改变,天气也会逐渐适应,但自己的根始终不在这里。
如果这也是异乡漂泊的你的故事,电影《同名人》中移民美国的印度一家人也许会给你一些思考和启发。
▲《同名人》凤凰卫视电影台9月21日13:55播出
印度姑娘阿什玛仅仅是因为看到来相亲的男主角阿索克穿着一双MadeinUSA的皮鞋,便决定嫁给他。
在那个年代,对“国外”或多或少都有不少的幻想吧。
然而当阿什玛跟着在美国的大学做教授的丈夫从闷热的加尔各答移民到冬天寒冷的纽约后,她才发现国外的月亮并没有比较圆,而国外的语言倒是真的听不懂。
除了适应新的婚姻生活,她还要面对完全陌生的新环境:适应气候,学习语言、生活习惯,克服文化冲突、融入社区……
好不容易安顿下来后,阿索克夫妇的儿子在美国降生了。
兴奋之余,阿索克为儿子取名为果戈里。
这是他最喜爱的作家的名字,并且含有着他用生命换来的特殊意义。
也是他对过去、故乡和根的眷念。
然而这个特殊的名字却困扰了从小在美国成长的果戈里,他的名字成为了同学眼中的焦点和笑柄。
▲果戈里的名字总是成为他的美国同学们的笑柄
不同的肤色和怪异的名字,使得他的青少年时代显得荒唐不堪,甚至因为没有归属感而自我放弃。
为了不再成为笑柄,长大后的果戈擅自将名字改为通俗的美国名尼克。
一代人的文化冲击还未能抚平,下一代人却又产生了新的身份认同危机,所以同时,两代人之间又出现了代沟断层。
第一代的移民父母,心底是印度人,却得学习着调整心态与生活成为美国人,内在外在都面对着冲突与挣扎。
而在美国出生的第二代果戈里和妹妹,外形虽是印度人,成长的环境与教育却完全是美国式的。
他们作为“移二代”同样永远存在着身份认同的矛盾。
外表虽然一副印度面孔,但是内在的思想却跟美国人没有两样,但又因为父母的关系,还有着对自己祖籍传统文化的牵扯。
▲一家人初次一同回到故乡印度
当一家人第一次一起回到印度时,果戈里和妹妹才第一次真正亲身触碰到印度这个他们并不熟悉,却有着天生关联的国家。
当参观泰姬陵时,也许是他们第一次被自己原本的国家所震撼和感动,并产生了微妙的情感认同。
果戈里被这个伟大建筑深深的吸引,从此决定主修建筑专业。
耶鲁大学毕业的果戈里在美国的建筑界渐渐闯出了名号,也交往了一个满头金发的漂亮美国女孩。
虽然保守的阿索克夫妇很想让儿子娶一个印度媳妇,却还是选择尊重儿子的选择。
但这还是让果戈的想法、生活和家人更加渐行渐远,冲突及误解让果戈急欲逃离这个家,逃离那个他并不想要的身份牵绊。
▲果戈里与他的白人女友
死亡的悲痛,总是促使人有更大的爆发力和头脑去思考更深层的问题。
阿索克在外地教书时意外去世,父亲的死亡对果戈里的冲击开始让他看到他之前一直拒绝看到的自己的印度裔身份,看到这个身份与美国人身份之间差异。
这些差距恐怕是难以跨越的,不同的种族,有些文化、身份和价值观仍难以认同。
他剔去长发,也开始思考自己名字的意义以及与父亲的关系。
不在排斥自己身份的他终于可以理解为何他父亲要给他取名为果戈里。
理解这名字对父亲来说有多么大的重要意义和期许。
当阿索克还在印度读书时,有一次坐火车旅行,手里拿着的就是果戈里的《手套》。
坐在他对面的一位老者对他说的一句话让他无法忘怀:“你应该打点行李,去看看这个世界,这样你才会一生无悔。”
这句话以及随后发生的火车出轨事故深深地影响并改变了年轻的阿索克的人生。
因为阿索克手中颤抖的几页书页,他才被人发现,从火车残骸中救了出来。
果戈理的书让阿索克获得了新生,他把此后的人生看作是一份额外的礼物,分外珍惜,包括新婚的妻子,来到美国的全新的生活,以及随后降生的两个儿女。
那个时候他才终于明白,有些东西,他一辈子也摆脱不了。
或者说他以为他丢弃了,其实他只不过是把它放在自己心里最深处的角落而已,然后它依然会慢慢生根发芽,从最深处开始蔓延。
导演将印度和美国的文化差异以及印度家庭文化的延续,用转变和不变的对比表达出来。
时空地域的转变、名字的转变、伴侣的转变、情感流动的转变……
而在外在环境的瞬息万变中默默流淌的,是一种世代延续,丝毫不变动的家庭文化根源。
就算是远在半个地球外的美国,也能透过这个在美国的印度家庭,体验到印度式的文化风情。
阿索克和艾席玛所代表的是那种根在印度却活在美国的移民,虽然生活在美国,却仍然保有印度传统的特质和习惯。
在阿索克的心中,所体验到的是,外在环境的转变,却依然没办法动摇他心中对于血缘的根的追溯和坚持。印度文化的根,已经深植在他的心中。
同样的,阿什玛也是从外在环境的转变中,找到心中对印度传统不变的依赖和延续,从陌生的环境中,找到似曾相识的家族情感。
而在美国出生的果戈里,血统是印度人,生活习惯却在美国。
果戈里所呈现出来的文化冲击,具有相当大的感染力。
他本身就是在美国出生,原本对印度文化毫无概念。
要如何深刻的感受到那种文化延续的必要性?
关键就在于他的父亲给他的名字,这个曾为他带来无限烦恼的名字,背后所代表的意义,是他世代延续的家族情感。
果戈里最终从这个名字中,看见了筑梦最美的勇气,看见了坚持世代延续的垂死挣扎,看见了对于文化延续的坚持,从一个名字所代表的意义中,呈现出跨越时空的文化延续以及强烈的家族情感。
而导演更运用首尾呼应的画面呈现,表达出世代延续的文化根源,是不会随着时间的逝去而消逝,世代相传的流动家庭情感,就像印度的圣河恒河一样,不断的流动,世世代代给予印度人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作为一个在美国生长的印裔导演,奈尔似乎需要用光影来诠释很多和她有着类似经历的人堆积在心中的困惑和迷题,特别是那些有关归属感的问题。
▲导演奈尔本身就是一个在美国生长的印度人
“一代人牺牲了自己,将机会留给了下一代”
然而,下一代却可能已完全异化,成为上一代的陌生人。
也可能脱不掉血液里的东西和与生俱来的烙印,更有可能的是陷入没边没沿的困惑中且迷失了。
到底该怎样认知自移民潮以来,每个移民国家乃至移民城市里移民家庭所面临的心理失衡和混乱状态?
新一代是该被同化并摒弃自己的根,还是适度融入,在两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
或许,这个理想主义的平衡点本来就是是虚无、缺乏根基并悬空的。
我们不能要求跟随丈夫初来美国的阿什玛脱下印度长袍踩上高跟鞋,也不能要求美国生长的果戈里放弃牛仔裤包上头巾。
但阿什玛可以学习英文、积极适应美国的日常生活;果戈里可以学习历史,了解故乡印度的文化渊源。
文化的交融和碰撞永远没有一刀切的中间点,只有相互融合、相互交流、相互尊重、相互学习才是正确的相处之道。
如果这也是异乡漂泊的你的故事,入乡随俗而不忘初心,也许才是“移民”心态最恰当的表达式。
影片预告
电影同名人
时间9月21日13:55
文化的交融和碰撞永远没有一刀切的中间点,只有相互融合、相互交流、相互尊重、相互学习才是正确的相处之道。
文字:Focus
编辑:Focus、蒙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