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东西历史悠久,花纹精致,是国粹,也是

得了白癜风好治疗吗 http://m.39.net/pf/a_4791291.html

随着人们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于旅游的需求也越来越大,而且游人们大多慧眼如炬,不再是光看热闹,也开始看起了门道,而服饰民俗,就是大多数游人比较注重的一块。

服饰民俗是指人们在日常和节日生活中有关衣裤、鞋帽、装饰、佩戴、穿戴等方面的习俗惯制。

服饰民俗是生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服饰民俗,可以表现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和社会时尚,也可以反映出人们的生活方式与伦理观念,同时还能体现出群体的智慧和创造。服饰民俗内容十分广泛,形式多样,它的形成、发展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约。

1,经济条件

服饰民俗的演变决定于经济基础的驱动,尤其是在生产力水平不高的古代,制造服装的原料主要靠天然或人工培育的动植物,如皮裘、羽毛和葛藤、麻、棉花、蚕丝等。汉唐是经济发展的时代,从张骞通西域、大唐和尚东渡扶桑,到丝绸之路贯通中西,封建经济繁荣昌盛,胡服、胡乐遍京师,出现了许多高级质料,颜色鲜艳,宽大、阔袖与开胸的各种服饰琳琅满目。

我国制造服饰的衣料材质丰富,既有历史上传统的棉、麻、丝绸与毛料,又有大量如涤棉、涤纶、涤卡等化学纤维。对服饰的追求日趋美化,服装的款式、花色品种不断翻新,诸如羊毛衫、击剑衫、太空衫、夹克衫、摩托衫、直统裙、一步裙等,色彩丰富,造型新颖,流行迅速。经济大潮驱动了服饰民俗的极大发展。

2.历史传统

传统一旦形成,便成为千百万人遵守的行为规范,陈陈相因而传承。

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的人生处世观念是中庸之道,凡事不冒尖、不人后,对人包涵、大度,处事沉稳。中庸之道深深地刻在中国人的骨子里,构架了中华民族的民族风格与气质特征。

这种中庸思想体现在服装审美上就是讲究“中和:

(1)在色彩上,不像非洲服装那样大红大紫,强调对比与色调跳跃,而是讲究色彩和谐。(2)在款式上,推崇含蓄,不像美国牛仔式那样包裹和比基尼式那样暴露,因而服饰格调显得含蓄、沉稳、端庄与大方。

就拿辛亥革命后流行的中山装来说,它取代长袍、马褂有革命性的一面,但另一面又受中国传统文化深厚积淀的梨肘。中山装的端庄谦和,以及前襟四袋代表国之四维(礼、义、廉、耻)

即为明证。再如,中国人素有敬祖、尊师、“以古为训”的传统,在这一传统的影响下,“守旧”

思想顽强传承,服饰民俗的发展时刻受到这种思维定式的束缚。

我国的长袍、长衫成于秦汉而止于现代,流传两千余年而不变:中式长裤从先秦的胫衣变成裤子,以后亦无变化,这主要是“以古为尚”“讲求出典”的历史传统所致。

3,地理环境

服饰的产生和服饰民俗的形成、发展和人们生活的地理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地理环境对服饰民俗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服饰的形制,二是服饰的质料、品质与数量。地理环境是指纬度所决定的气候带为人类提供的温度条件,海陆分布所影响人类居住生活的干湿状况,以及地势高低所引起的热量、水分再分配度。这个地理的三度空间使得各地的自然条件极不相同。

中国版图广阔,南北温差大,仅大陆部分就纵跨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再加上地形复杂,气候更加复杂多样,气候与自然环境的多类型造成我国极为丰富多彩的服饰印记。例如:东北地区冬长夏短,一月平均气温-10℃~-30℃。与这种气候特点相适应,东北服饰以冬装为主,注重保暖。人们近半年时间头戴皮帽,身穿棉衣或皮衣,手戴手套,脚穿皮靴。

江南地区冬不太冷,夏不太热,四季分明。

冬天气温平均低于10℃,夏天高于22℃,约5个月在10℃~22℃之间,最适宣作物生长。这决定着江南服饰资源的丰富多样,不仅有棉、麻、藤、葛、丝,还有兽皮、珍珠等等。由于四季分明,江南服饰也四季更迭,花样百出。夏日穿葛、麻、棉、丝制成的短衫短裤;冬天则棉衣、棉袄或丝绸棉袄,富家是皮衣、皮裘;而春秋两季则多夹衣。不同的季节,服饰的色泽也有讲究,夏重素雅,冬重暖色调,春秋色彩斑斓。

华南、西南地区,常年气温在10℃以上,夏天长达8个月之久,气温多在28℃~30℃,气这些地区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gx/3283.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