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摇滚的人永远年轻
——读《你什么时候需要我》
有人说,爱听摇滚乐的人是单纯的,单纯的人,怎么能不年轻?年轻的人,怎么能没理想?有理想的人,怎么能不幸福?
《你什么时候需要我》是一本记录摇滚乐在中国的发展、摇滚人一边热爱着自己的音乐,一边在现实中挣扎与挫折的随笔,是一本每个摇滚人都说出真心话的访谈录。作者郝为本人就是一个摇滚音乐人,一个在写作、编剧、导演领域都有涉猎的跨界艺术家。一首摇滚歌曲,能让人呐喊,能让人靠近真实和宣泄情绪,能抒发梦想,更能拉近同样热爱摇滚的文艺青年、文艺中年的心。这样一本书,文字感性优美,穿插着摇滚艺人的采访原声和近照,记录每一个摇滚人个体好恶,也记录从80年代到今天摇滚乐市场的起落与坎坷:从不为大众接受到万人追捧,有初搞摇滚艺人不得志的愤懑,也有摇滚兴旺时一场演唱会人山人海,每个人对着艺人喊出“我爱你”的疯狂,时代背景、文化冲突、艺术推进、审美改变……最真实的发展历程,你都能从书中找到。
书中提到如今封神的大咖许巍,写几个哥们蜗居在租来的房子里听名不见经传的《蓝莲花》,那时许巍正经历抑郁症的折磨,整个人比较颓。朋友们都觉得《蓝莲花》好听,唱出了内心的干净和自由的可贵,但谁也没有料到日后这首歌的大红大紫;热爱摇滚乐、似乎总有故事的诗人大仙,名气还不大时,生活并不富裕,但是内心却充满了文字和音乐的丰富与绚烂,直到人过中年、衣食无忧、在诗坛已经赫赫有名,仍然在被采访时挥笔写了几个大字——“你有房车,我有山河”。不管境遇怎样,热爱艺术的心是丰盈而富足的,这八个字说的何等壮阔、何等雄伟,又是何等霸气;在上个世纪80年代,改革的春风刚刚拂过大江南北,有很多前卫的青年拿着四喇叭收音机、穿着破了洞的牛仔裤,如果在脚腕处有个大肥裤脚更好,男生留起长发,背个吉他,在大街上宣告特立独行与潇洒不羁,在那个正统音乐还占主流、港台流行音乐初露头角的年代,摇滚乐是被主流和官方边缘的,一场定好的演唱会可能会因几个观众的狂热而惊动了警方,以维稳的名义中途停演,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选择摇滚,就意味着自己有了两半生活:一半是灵性的天使,一半是孤独的人生。那时还有很多传统审美持有者看不惯这群成天抱着吉他或坐在鼓前制造噪音和用烟熏嗓嘶吼的人们,连同他们的奇装异服和五颜六色的头发,都觉得是对传统审美甚至文化道德上的反叛和背离,这些内心单纯、热爱音乐的孩子们当时哪里想到:他们感受到的被边缘和挑剔、不包容甚至恶意,不是来自于他们伤害了谁,而是因为被看不惯。新生事物的初期都会受到排斥,好在时至今日,多元的文化艺术市场给了他们足够的氧气,曾经摇滚青年们在地下室创作出的一首首作品,有的进入了听者的心,一直呆在灵魂里,有的走失在时光的洪流,成为那段蹉跎岁月的祭奠。
书中还写到了如今号称“中国吉他第一人”的李延亮,许巍的御用吉他手,曾经在王菲演唱会上由于吉他演奏过于出色而光芒盖过了主角的人。作者郝为小时候迷恋吉他,被朋友介绍到李延亮那里学习吉他演奏,那时后者的吉他水平已经出神入化。在大师的指点下郝为的吉他水平突飞猛进,而且对音乐的感觉也深厚许多,随便一张CD,都能扒出来弹得很好。后来,郝为自己也当了吉他老师,一个家境贫寒的孩子想学吉他,郝为就免费教他,对此,郝为说:“当年李延亮教我吉他也一分钱没收。”热爱摇滚的人内心纯粹,他们似乎都没有把商业和金钱看的很重,一把吉他可以是他们的家当,而彼此热爱音乐,就足以成为朋友坐下来喝杯酒,摇滚圈子的仗义和互帮互助就是这样在人际之间传递。一种热血和赤诚的感情、人与人之间的真心和淳朴,这就是摇滚精神,这就是摇滚人。
摇滚歌曲曲风各异,但大都歌颂自由、真理、理想、友谊、温暖、亲情与爱情。看似狂狷不已的摇滚人们,都有着一颗柔软和普适的心。每一个复杂的和声或转调,都是摇滚人在用生命表达对真善美的向往。他们略显不合时宜的疯狂,演出时的砸琴、对不公的嘲讽和诘问,都彰显了他们内心的单纯和理想。
理想是一个好词。处在多么困境中的人,只要心中有理想,就会年轻,就会心中“有山河”,如果没有理想,即便吃山珍穿锦绣,精神一定是枯萎的,不过沦为物质消费和挥霍的行尸走肉;而有理想的人世界无限大,他们像小孩子一样永远相信未来,有理想多好呀,有理想的人是幸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