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召忠局座一个50后的媒介进化史

关键词:拟像媒介符号

全文字数:

阅读时间:8分钟

当我们初次见到张召忠的身影时,显像管电视硕大的尾部仍然昭示着“大众传播”与单向信道话语权的威严。一个沉着的身影坐在演播台前,谈着自己关于世界局势与军事装备发展的看法。

张召忠出生于年,是一名标准的“50”后。年,四十岁的他第一次参与电视节目录制。在年,以海军少将的身份退休一年后,张召忠开通了自己的微博,走进了网络媒介时代——主动或被动,自觉或不自觉地卷入了网络社会的共有狂欢。

近年来,许多旧银幕上的英雄面临着这样的场景:一群牛仔骑着马迎着夕阳离去,火车从一旁驶过,蒸汽机发出巨大的轰鸣。而张召忠则选择成为牛仔中的异类,飞身越上火车与它一同前进。

技术的导向:原住民00后与拓荒者张召忠

于张召忠而言,网络并不陌生。他在微博上发过一张自己年轻时着军装使用笔记本电脑上网的图片,并配上了这样的文案:“很多年轻人问我,你上网吗?我说,孩子,在你生下来之前我就是个网虫了。”

年轻时的张召忠使用电脑上网

有人将出生于90年代末到新世纪初的一代人称为网络“原住民”,而相对于这群新大陆的原住民而言,张召忠可能是一个漂洋过海而来的拓荒者。戎马半生又桃李满门,将军与博士生导师身份的合二为一让张召忠对于技术革新有独到的敏感。

然而在他亲自涉足网络媒介的互动之前,“原住民”们早已将他融为网络文化的一部分——“鬼畜”视频,“梗”与段子将张召忠的人物形象艺术化地拓展。不同于骑士希德变身为伊比利亚再征服的英雄,张召忠早年的网络形象被一再的娱乐化乃至于矮化。早年在电视节目上对于伊拉克战争的判断失误以及关于军事装备的比喻被歪曲解读使得张召忠被网友们“任命”为“战略忽悠局局长”。年的张召忠被人看做一个热爱胡侃“砖家”,他仍然出现在电视节目上,但是观众的目的已经发生了变化——抱着娱乐化的心理收看节目,将节目的内容上传到互联网进行二次文化加工,在各种小众或大众化的网络平台展开关于“局座”的讨论。

这一切都被拓荒者张召忠看在眼里,他在电视节目上也不止一次以此自嘲。张召忠在那时或许还没有准备好成为一个成熟的网络媒介表达者,但是他早已拥有一个观察者的敏锐,网络原住民与这位拓荒者的碰撞即将到来。

拟像与真实:我即符号,符号即我

在亲自进入网络社会之前,张召忠面对的环境其实相当复杂。漫天飞舞的鬼畜视频与段子于他而言无疑是巨大的挑战。年轻人们习惯了那个被标签化的、虚拟的他,一个被二次文化创作剥离出的“张召忠”如同影子一般,无论正向或者负面的评价都积聚在这一个“张召忠”身上。

法国社会学家让·鲍德里亚的“拟像”理论或许对于理解这种情况有所帮助。工业化的文化生产脱离了与真实的紧密结合,模仿真实却并不与“真实”完全相等的“拟像”被制造了出来。“拟像”出现了之后,不断地自我复制与再生产,而这样的再生产使“拟像”与现实世界的契合度逐步降低,最终脱离实际。张召忠的“拟像”即是在一个个鬼畜视频中重复着“海带缠潜艇”,在一篇篇若有其事的网文中专门负责“忽悠外国人”的“砖家”。这样的“拟像”将许多人对于张召忠的印象停留于简单的“符号”,于他们而言,张召忠只需要是一个代表“忽悠”的娱乐符号,其真实身份并不重要。

“拟像”与刻板的“符号”并没有使张召忠陷入自我纠缠,他选择用年轻化的话语表达与幽默重新建构自己,或者说——还原自己。自年开通微博以来,他陆续申请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qfhqj/3803.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