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楼市黄大大
长三角越来越像一个省,大湾区越来越像一个市。
最近我们发现,大湾区内部,广深莞三大城市的联动越来越频繁,而且级别相当高:
今年以来,广东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主题就是“双区驱动、双城联动”。
双城,就是广深。
前段时间,深圳前海扩容,面积从之前只有三四个清华大学那么大,变成几乎要与东莞滨海湾新区连片发展……
前海扩容前后对比图,黄色区域为扩容范围
11月26日,广州发布《广州南沙科学城总体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首次提及广深联动示范区。
更加巨大的变化,发生在交通基础设施领域:
今年底,广州到深莞的又一条跨海通道——狮子洋通道即将开工。广深莞之间又多了一条跨海通道;
地铁方面,22号线未来也有望连通深莞,成为“广深地铁”;
地铁28号线(佛山经广州至东莞城际),从佛山经过广州一直延伸到东莞松山湖……
照此速度,这三个城市的一体化程度,未来将是全中国领先的存在。
深圳向西,广州向东。
单凭这两个超级城市的产业实力和造富能力,都会把火热的东莞再烤个外焦里嫩,也能把之前被忽视的区域带动起来,使其坐上发展的复兴号列车。
比如,此前存在感不高的新塘。
新塘在哪里?很多人一开始不了解。
简单地说,新塘是广深莞碰头的一个关键桥头堡,广州的“东大门”。
截至目前,新塘就有广深铁路、穗深城际等连通三地的交通大动脉。
按照广州交通十四五规划,途径新塘的规划铁路还有:
广州地铁28号线(佛山经广州至东莞城际):途径佛山东平CBD、广州白鹅潭CBD、琶洲电子商务区、广州第二CBD、新塘、东莞松山湖。这些停靠站,都是各城市集聚高新技术产业和总部经济的价值高地。
况且,这条线路还在松山湖站对接深圳地铁13号线,通往深圳湾总部基地,相当于又一条“广深地铁”。
还有一条新白广线,从新塘出发,一路向北,途径增城开发区、知识城、广州白云机场和广州北站,是穗深城际北延段。
这条穗深城际可厉害了,以后不仅有北延段,还有琶洲支线(延伸到广州琶洲)、机前段(深圳宝安机场到前海)。未来不仅能连接广州和深圳,还串联起白云机场、深圳机场两个大湾区最重要的机场,还会连通深圳前海、东莞滨海湾新区、广州新塘、知识城、琶洲等大湾区举足轻重的经济功能区。
甚至连到深汕合作区的高铁,按照规划,未来也有可能途径新塘。
广州东至新塘五六线,是广汕高铁(广州至汕头)的一部分,未来会途径深汕合作区。
按照广东交通十四五规划,途径新塘的城际铁路项目远远多于广州东站,是广州未来的“新东站”。
这个野心勃勃的计划,已经酝酿了4年。年,广州明确建设国家重要中心城市,打造枢纽型网络城市,并把新塘作为一个重要的枢纽节点,建设“广州东部交通枢纽”。规模是广州东站的7倍,计划年建成。
我们早有分析,在大湾区,最厚重的就是老大哥广州,撑起整个大湾区的交通骨架,形成一个“大”字。
新塘,就是广州东进后,辐射深莞惠的支点。地位一下子凸显出来了。
以往,火车站更注重全国资源的导入和周转。恰如广州南站,有京广高铁、广深港高铁、贵广高铁等重要高铁线支撑,是曾经的亚洲最大火车站。
但如今,轨道交通正在下沉,从连接全国间的重点城市到区域间的节点城市,交通网络从延伸到织密。
不仅如此,新塘还有第二张王牌,那就是产业实力。
这些区域轨道交通枢纽,在规模上虽然远不及全国性的铁路枢纽,但在产业导入方面有压倒性优势。
全国性的铁路交通枢纽,如果没有该城市强大的产业支撑以及航空的支持,很容易沦为单纯的旅客集散中心。因此,上海虹桥CBD是牛的,但也是绝无仅有的。
区域性轨道交通枢纽,如果产业引导合理,则很容易形成区域型的总部经济集聚地。
城际铁路,停靠的站点多,例如穗深城际,在东莞几乎是一镇一停,况且交通网络四通八达,去哪里都方便。
在枢纽建一个区域总部,再把制造工厂放在周边或者隔壁城市,不仅节省成本,还能提高效率,人流、物流、信息流的流通都会相当便捷。
广州市,以及增城最新的十四五规划,就隐约透露着以上发展趋势:
新塘本身重点发展成为广州东部交通枢纽。新塘北部就是增城开发区核心区。这是增城最重要的两个区域。
广州十四五规划透露的增城重点发展平台,就包括国家级增城经济技术开发区、广州东部交通枢纽中心商务区、广州东部公铁联运枢纽等,分别指代增城开发区和新塘。
在广州看来,增城的发展重点不是生态基地,农产品基地,而是和广州最强悍的天河黄埔一样,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
加快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超高清视频显示、半导体及集成电路、信创产业)、汽车及新能源汽车、金融科技、生命健康、新材料、高端装备等产业集群。
增城“一轴一带四片区”空间布局
根据增城十四五规划,新塘的定位是“穗莞协同合作的重点区域”。
一边和广州的最强区天河黄埔一道,延伸广州东进的触角,一边和东莞联动,进行产业合作:
对接广州东部沿江发展带规划部署,加强交通快速化联通,推动新塘东江新城等沿江片区以及广州东部枢纽商务区城市更新和功能置换,构筑高品质的产城融合发展空间,与黄埔、天河、海珠串珠成链,推动广州东部沿江发展带向增城延伸,共同打造集总部、金融、科创、智造于一体的广州东部发展驱动引擎。
总部经济,意味着什么?广州的城市发展主轴是东进。珠江新城是绝对的CBD,未来的第二CBD是广州国际金融城-黄埔临港经济区中央商务区。
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东边的新塘将成为东部一个重要的CBD。
增城开发区的定位也很明确:
主动承接广州、深圳两大都市圈高端产业外溢,融入大湾区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协作分工,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中部新兴的智造高地;
推进经开区“一区多园”发展,加快开发区核心区向宁西、仙村、中新、石滩拓展和连片开发,推动全区形成以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为引擎的现代产业体系;
围绕经开区创新资源优势,加快应用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能力建设,推动产业链和创新链的双向融合,使增城融入湾区创新共同体,服务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举个例子,增城十四五规划提到,新塘的跨区域产业合作,是“加强与东莞东部制造产业带的协作对接,共同打造大湾区智造高地。”
东莞东部制造产业带,有一个很重要的产业是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和关键零部件研发。
新能源汽车产业,也得到增城的格外重视,是其目标中的千亿级产业集群。两地颇有一拍即合的感觉。
比如华为造车,就可以自己做电控,部分功能外包给总部位于新塘的公司,这家公司再把零部件生产交给位于增城开发区或者东莞东部产业带上的制造车间,实现效率最大化、成本最小化。
未来,大湾区的发展趋势是越来越像一个市,跨市之间的产业合作会变得越来越频繁和司空见惯。像新塘这样的区域交通枢纽,就充满了巨大的想象空间。
正因如此,新塘成为广州经济发展的佼佼者,保持着惊人的增速。
今年前三季度,增城GDP达.6亿元,同比增长13.2%,位居广州第一,比天河黄埔还高。
这个增速,主要归功于第二产业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占比不断扩大。增城开发区、新塘依旧在工业总量中数一数二。
以前,新塘就是中国的“牛仔之都”,全球大约每三条牛仔裤,就有一条产自这里。
现在,新塘也成了年镇域高质量发展前20强,新塘排名全国12位,高于环京名镇燕郊,拍戏之都东阳横店,以及中国办公家具之都中山小榄。
年镇域高质量发展前20强
整个广州,形成了“一区三城十三节点”格局。其中,增城就有3个节点——增城经济技术开发区核心区、增城太平洋夏埔片区、增城珠江国际智能科技产业园区。数量甚至高过广州的老城区荔湾。
这三个节点,都在新塘及其附近。未来,新塘的发展也会随着广州的发展,广深的联动快速前进。
当下,整个广州出现了明显的价格回调,新塘地区由于供应量比较大,成为“内卷”的重灾区。
开发商在年的最后一个月,疯狂开启了“抢客”模式,也出现了难得一遇的降价幅度。
新塘绝对能买,但也必须谨慎,选准轨道交通、区位条件和居住环境最出色的项目,否则容易踩进坑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