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衣中国款款深情

布衣,原指老百姓普遍穿着的麻布衣服,后多用来指代平民百姓。原本只是蔽体御寒的物件,在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人们手中,也衍生出了不同的历史。纪录片《布衣中国》共五集,本期要讲的,是第二集-款款深情,关于不同款式衣服的故事。-1-旗袍,其名字的来历现多认为与满族即“旗人”之袍有关,但旗袍却绝不只是起于清朝,其历史渊源现在还没有确切定论。但旗袍风尚的起始时间,通常认为是在20世纪约20年代的民国时期。30年代,改良旗袍在上海出现,在采用“西化”的裁剪方法的同时,其款式、色彩也有所变化,这才有了今天我们所看到的现代款式。但在50年代后,旗袍开始在大陆没落,特别是动乱中,被视为“封建糟粕”“资产阶级情调”的旗袍遭到批判。来自上海的66岁(约年)的汪薇玉,是上海旗袍沙龙的创始人,从小看到母亲身着旗袍,举手投足间的优雅让人赏心悦目。在旗袍沙龙中,汪薇玉会为旗袍爱好者们讲授旗袍礼仪,如何坐、走或者是捡东西等等。-2-中山装,是孙中山先生在综合了欧美服饰、日式学生服装和中式服装的特点后设计而成的,其名字也由此而来。20世纪50年代,中山装成为国家领导人到普通老百姓的正式服装,而到80年代后,又逐渐被人们遗忘。“红帮裁缝”,因清末民初作为最早开放通商口岸的宁波,当地裁缝们大多曾为外国人(又称“红毛”,最初指荷兰人,后泛指欧洲人)做过衣服,故而得名。中山装设计完成后,最早就是交由红帮裁缝制作完成的。年上海21家服装店名红帮裁缝奉命进京,成为肩负红色使命的红都(服装公司)。周总理留学法国时做过一件西服,过了许多年,西服被送到红都,在织补了13块后,做成了中山装。-3-汉服,全称为“汉民族传统服饰”,是从黄帝时期到明末清初汉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传统服饰,清军入关后,汉民族才被迫改穿满族服饰。袁志林和芙蓉穿汉服是始于08年结婚的时候,他们想在这个重大的场合穿上具有民族特色的衣服,于是,经过搜寻挑选后,汉服便成了不二选择。在袁志林看来,汉服柔美自然,有着泰然自若的东方气度,况且汉服本就有礼服、常服之分,完全可以满足当代人的日常生活。年,芙蓉成立了自己的汉服工作室,包括两个孩子在内的一家四口的汉服全部出自她的一双巧手。-4-惠安女,是指福建泉州惠安县海边一群有着特殊民间风情的女子,她们以奇特的服饰,勤劳的精神而闻名。湖蓝色短褂,肥大的黑色缎子裤,绚丽的花头巾,这就是惠安女的传统服饰。短褂在劳作时十分便利,肥大的裤子即使被海水打湿裤脚也不至于贴在身上,头巾可以抵御风吹日晒。惠安女,就是在自然的造化下,加之她们对于美的感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服饰。-写在最后-在今天这样一个不拘个性的时代,新兴与复兴同时存在,不管是历史悠久的汉服、旗袍,还是作为后起之秀的中山装,或者是极具地方特色的惠安服饰,亦或者是作为现代服饰的西装、牛仔装等,每一种款式的衣服都在彰显着国人的个性和对美好的向往。一件布衣,担起冷暖,一样款式,写尽沧桑。这是自然的造物,也是文化的积淀,悠悠千载,款款深情。本期内容,为《布衣中国》第二集-款款深情,欢迎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z/6196.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