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忆橙。
“你又胖了,要努力减肥啦。”
堂姐看着我笑道,在意识到自己的表达似乎太过直接后的下一秒,又立即补充道:
“不过比过年时候感觉瘦些了。”
这段对话发生在今年夏天去同城堂姐家玩时,第一天见面的场景。
那天我一身休闲装站在堂姐公司楼下等她下班。
五点过几分,堂姐穿着一身合身的碎花裙从大楼里出来,开口见到我的第一句话便是这句“又长胖了。”
我脸上笑着没搭话,反正从小到大被哥哥姐姐同学甚至是邻居说胖已经习惯了。
在我这里,“你胖了”是所有许久不见的人和我打招呼的开场。
但是,在和堂姐见面之前的四个月里,我每天都在坚持跳绳,并且一直注意着自己的BMI指数维持在24之内。
我想说的是,至少在健康测量表面前,我应该是健康的,而不是胖的。
而堂姐或许想说的是,你健康,但是不够好看。
我也不是从小就胖的,至少在小学五年级之前,我还是一个合格的“瘦子”。
只是在之后的一年,我突然胃口大开,在长辈们纷纷赞扬我能吃就是在长身体的目光中,我成功从一个“瘦子”变成了一个“胖子”。
胖到什么程度呢,我家里关于女孩的牛仔裤最大号都穿着难受。
没办法,我妈只好带我去买男孩穿的牛仔裤。
所以在那时我就隐隐感觉到,女孩子的身材要合乎某种“恰好”,而超出“恰好”之外的身材是要被迫接受一些不成文的“惩罚”,比如很难拥有一条漂亮的牛仔裤。
等到上了大学,我意外自己终于能穿回关于女孩的牛仔裤。
尽管这些牛仔裤在某宝上,在我心仪的店铺中,往往要往最大码的L号去选。
但事情有时候并不会那么顺利。
即使选了L号,寄回家才发现穿不下,只好将这条观望了好久的裤子再寄回给卖家。
之后在某宝上继续挑选时,就需要在女装的关键词后再加上一个“大码”二字。
而加上这个关键词除了意味着你有了更多的尺码之外,往往也意味着对于好看的选择要再次缩水。
它似乎总在无声地表达着,现在有衣服穿才是更重要的啦,关于好看你就先放一边吧。
所以大一开始,我就想要变瘦,从大号L码变为小号S码。
因为瘦成S码这个身材于我而言意味着减少他人的质疑,以及得到更多的选择和市场资源。
当然了,很多事情努力没用,勉强更没用。
在我跑过了日出日落的米操场;
爬过宿舍的20层楼;
家里运动的瑜伽垫开始出现一块块的凹陷;
某宝上买的绳子也在上个月宣告阵亡之后,我还是没有达到所谓的理想身材。
大学四年的减肥作战中,我几乎慢慢意识到有些人身材就是没有办法瘦到能穿S码。
这样的认知让我一度非常沮丧。
因为这对我来说似乎在宣判着,我是没有资格得到“好看”这样美好的东西的。
而快速意识到我沮丧的,除了我自己,在当今互联网时代就是大数据了。
前几天逛B站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