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正和岛
作者:典小韦
来源:正和岛(ID:zhenghedao)
“国货主权”关乎中国未来竞争格局“在国际外交里,我左脸写着丰田,右脸写着索尼。”
——日本前首相中曾根康弘
这句话是日本最鼎盛时期,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说过的一句话。
一个国家真正被记住的,不是它有多大的领土,而是有多少世界级的品牌。
俄罗斯横跨亚欧大陆,领土面积全球第一,是韩国的倍,人口是韩国的3倍,但俄罗斯的存在感,却远远不及韩国。
因为它的经济总量不及韩国,仅仅与中国广东省齐平。提起韩国,我们能想起现代汽车、想起LG空调,想起三星手机,想起韩剧、想起各种化妆品。但提起俄罗斯,我们好像什么也想不起来…
品牌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符号,有多少品牌,就有多少影响力:
迪士尼、可口可乐、特斯拉、苹果手机是美国精神的象征;
丰田、松下、任天堂游戏机和动漫是日本文化的象征;
我们对于韩国的认知,有一半是在三星里;
我们对于德国的认知,很多来源于各工业企业里那些智能化的西门子设备上。
同样,中国的国货品牌,也代表了中国在世界上被认可的程度。
很多人会问:“一个国家强大,难道文化强大、军事强大、人口众多,还不够吗?为什么非要讲它的代表产品呢?”
不够。
因为无论是经济、还是文化,都是属于“概念”意义上的。而真正要落地,就要有一个可触摸、可感知的载体,这个载体就是——商品。
我们讲日本流行“极简主义”,这就是一个概念,真正的载体就是无印良品、优衣库。
我们讲韩国文化世界流行,其实就是它的电视剧;我们讲美国的流行文化,很多是李维斯牛仔裤、可口可乐、摇滚乐队等;还有欧洲的生活方式,就是宜家的家具等。
从这个层次上,国货就是全世界的人,感知这个国家的一张名片。
年,是一个大变局之年。这几年,无论是中国消费市场,还是全球竞争格局,都发生了深刻变化。
年的时候,有两个标志性事件同时发生:
1,中国人均GDP突破一万美元;
2,中国首次超越美国,成为全球强企业数量最多的国家。《财富》杂志称之为“历史性的一刻”。
就是这样经济体量的中国,消费者却还一直处在是否要买国货的争论中。而这本该是早已经解决的问题。
“MadeinChina”曾饱受攻击,中国货面临“有商品、无品牌,有品牌、无名牌”的尴尬。
为了摘掉这些标签,我们必须忍辱负重。
要想改变格局,也必须复兴国货,做出与经济地位相匹配的产品。这关系着未来整个中国的形象和责任。
年,3次国货运动该如何复兴国货?
先来看一下历史上的三次“国货运动”的思潮和轨迹:
1.第一次国货运动:初出茅庐,与世界同框
第一次“国货运动”,起源于清末,结束于民初。
年,风雨飘摇的大清朝,试着开始拥抱整个世界。那一年,中国着手废除科举制度,公布了第一部《公司律》,鼓励百姓做企业。
同年,在美国圣路易斯举办的世界博览会上,清政府送出了丝绸、景德镇的瓷器、安溪铁观音等。这是中国商品,第一次与世界同框。
当然,清政府为了凑热闹,还抓了些会吐火、会跳舞的艺人过去。
而其他国家,带来了织布机、汽车、电报机等。让参会的中国人,十分惊叹。
从博览会回来之后,清政府在天安门外开办了劝业场,希望带动百姓从商,推动国货进步。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商业从三教九流的末流,变成国家潮流。
后来,年时候,民国政府举办了一个西湖博览会,这是中国民国历史上唯一一次全国商品博览会,当时展出了一些电风扇、缝纫机、电梯等,震惊了全国,这也成了第一次国货运动的一个标志性事件。
第一次国货运动,中国展开了由农耕大国向现代国家转变的挣扎与向往。
2.第二次国货运动:海尔、联想、美的,见证巨头们的崛起
第二次“国货运动”,发生在年。
这一年,邓小平第一次南巡发表讲话,提出要加快改革开放,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同年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中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
这算是拉开了第二次国货运动的序幕。
后来发生的一件事,则加速了第二次“国货运动”的崛起。当时小平同志去日本,坐在日本新干线上,他突然间自言自语讲了句话说:“我终于知道了什么叫做现代化的速度了。”
由此之后,中国开启了全面的经济体制改革,开始全面提速步入工业化。
自年起,中国出现了以柳传志、任正非、鲁冠球、王石等为代表的84派,他们大多被迫选择创业,有冒险精神;
年,出现了以陈东升、冯仑、潘石屹等为代表的92派,他们大多是来自政府机关、科研院所的知识分子,有较强的资源整合能力。
从年代初到年,那个20多年时间里,中国出现了无数的食品、饮料、保健品、服装、纺织、冰箱、空调、洗衣机。
你今天在吃穿用领域的品牌,海尔空调、联想电脑、娃哈哈饮料等,很大部分都是80年代到90年代末,第二次“国货运动”所产生的结果。
等到了年东亚金融危机,中国开始允许民营企业自主做外贸,于是我们把20年形成的对商品的制造能力,倾销到全世界。
但是,“MadeinChina”在当时一个非常典型的特征是,价格很便宜,质量也不会太好。而且那时候中国商品,除了少数企业之外,几乎都没有品牌。
3.第三次国货运动(新国货运动):中国品牌和本土消费意识的觉醒
第三次国货运动,也就是“新国货运动”,要从年说起。
那一年,著名财经作家吴晓波写了一篇《去日本买只马桶盖》的文章,一石激起千层浪,社会各界对于国货品质的讨论,一时间沸沸扬扬。该热点事件也被纳入到当年两会讨论议题中。
为什么社会的情绪,突然触发“燃点”?
因为当时中国已经成为消费大国,但日常的生活用品,却大量被国外品牌占领。有一个数据统计,当时国货难以满足消费需求,出现了供需错配,导致了大量消费外流,消费者纷纷选择跨境购买。
比如跨境买马桶盖、买游戏机、买花王洗面奶、雅诗兰黛化妆品等。据统计,-年间,我国境外消费每年增长25.2%,相当于同期国内社会零售总额增速的2倍。
这与当时中国世界制造大国的民族认同感不符,也深刻刺激了国人的心理。
在这种全民本土意识觉醒之下,“新国货运动”,就很自然地爆发了。
企业层面,一些传统老字号开始爆发,比如回力鞋、内联升鞋、同仁堂草本咖啡等等,老树发新枝。
国家层面也开始发力,年,国家首次设立了“中国品牌日”,这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时刻:意味着中国正处在由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转变的重要阶段,亟需开启自主品牌建设的新时代。
当然,在消费层面,强烈的本土意识促进了消费者对国货的选择。数据显示,有61.4%的人表示,在进行商品购买时,会特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