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衣裳而天下治”——服饰、伦理及审美。凡服,上曰衣,衣,依也,人所依以庇寒暑也;下曰裳,裳,障也,所以自障蔽也。《释名释衣服》古者田、渔而食,因衣其皮;先知蔽前,后知蔽后《易维乾凿度》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
郭沫若先生曾说:“衣裳是文化的表征,衣裳是思想的形象”。作为文化符号,服饰以显性或隐性的形式向人们传达着一定的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并灌输于人们的思想行为之中,以维护社会的正常运行。
作为审美对象,因伦理与审美的同构性及价值的迭加性,服饰所蕴含的价值往往具有浓厚的伦理倾向,伦理的善恶要求在一定程度上转变为审美的好恶评判,伦理的价值规定限制了审美的“自由形式”。从服饰的防身护体、遮身避丑、明辨身份这三大功能入手,系统地分析了服饰之所以成为体现伦理之道的根本原因。
通过服饰所蕴含的价值分析,指出:伦理因社会调控的需要,将服饰赋予了“善”的价值内容,服饰成为了伦理的合理外衣。又因为服饰是“真善”同体的价值存在,因而服饰既具有一定的伦理性,又具有一定的审美性,所以服饰在维护一定社会伦理原则的同时,又体现出超越于伦理的审美内容。
伦理的求善目的与审美的求美目的的交错,导致了伦理与审美在价值领域上,既具有统一性,又具有矛盾性,这种矛盾的对立统一共同推动了服饰潮流向前发展,使传统服饰在具体形态表现上,总会表现出整体的和谐和局部的不和谐,从而形成不同时期、不同范围的服饰流行风尚。
一、服饰的概念及历史。既然是以服饰而论伦理,那么首先就需要搞清楚“何以为服饰”这个基本问题。关于“服饰”这个概念,因其与我们的身体息息相关,故早就有“以衣障身”之说。
但是,从传统服饰发展的历史沿革及其功能属性上来看,服饰远非仅仅是“障蔽身体”这么简单。因研究的视域不同及研究的方式不同,以往各种服饰的理论研究中有关服饰的概念界定也就各有侧重,说法不一。
是从伦理的角度来研究服饰的,而伦理主要又是以价值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问,故主要是从服饰的价值满来看待服饰的功能属性的,因而其在服饰概念的界定上,也主要立足于服饰的价值特征,并以动态的视角对服饰价值的演变进行分析和总结。
(一)服饰的概念界定。谈及服饰,这似乎是个既熟悉又陌生的话题。说其熟悉,因为其无时无刻不与我们的生活联系在一起,自古以来便有“人生在世,吃穿二字”之说;说其陌生,那是因为我们很少去思考服饰在深层次上的价值或内容。
诸如:服饰究竟从何而来?为何中西服饰有着不同的风格特征?服饰之美如何评价?如此等等,要从学术的角度进行阐明恐怕并非易事!作为论文的开篇,从专业的视角给服饰概念予以划界,不但是必要的,而且是必须的。
关于服饰的概念,可谓众说纷纭、争论不休。有说,“服饰”顾名思义,就是指穿在人身上的服装加修饰人身体的配饰,即身上所衣和个人所饰,如:西装、帽子、鞋、袜、包等。
也有比较狭义的概念界定认为:“服饰是指衣服上的装饰(如服饰图案、纽扣等)及饰物(如腰带、胸针等),或除包裹躯体的上衣下裳之外的冠帽、鞋履首饰等”。並这显然是从服饰所包含的门类来给服展示在我们面前。
既然服饰与文化价值如此密切,那么究竟应该怎样界定“服饰”这一概念呢?李当岐先生曾这样给岀服饰定义:“广义上的服饰是指人类穿戴、装扮自身的一种生活行为,如服饰文化、服饰历史等”。
这虽然揭示了服饰的物质与精神层面内容,但却缺乏一定的专业性视角。那么,如何从专业的角度给服饰一个完整的定义呢?从伦理角度,结合服饰与文化的关系给服饰以下定义:
所谓服饰,是指人类因生产生活需要所釆取的着装和配饰。其以一定的文化符号的形式出现,并反映一定文化的风俗礼仪,服饰及服饰所反映的文化观念共同构筑人类有关伦理及审美的生活内容。关于这个定义,从伦理的角度我们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补充说明:服饰是文化符号的表征。
因为我们是将服饰与其所反映的伦理观念、审美思想联系起来考察的,所以这里面包含服饰及因伦理、审美等价值原因而产生的服饰现象。服饰的功能既有自然的属性,亦有社会的属性,这两种功能属性是服饰的物质性存在和精神性存在的外在表现,而这两点都与伦理密切相关。
服饰基于一定的伦理共识,形成一定的审美观念和审美心理。也就是说,服饰的伦理观念影响甚至决定服饰的审美观念和审美心理。服饰是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的文化结晶,这一文化结晶源于生活,发于实践,是人类社会生产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成为伦理的外在表现,审美的对象把握。
服饰是人出于自身需要,通过对自然材料的加工所创造的产物,人对服饰材料的规律性把握及人的目的性满足,决定了服饰具有“真”、“善”的价值内容,而这种“真”、“善”内容的存在,决定了服饰是伦理和审美并存的“二维性存在”。
(二)服饰概念的历史考察。从哲学的角度给服饰予以定义未免有些抽象和艰涩,但如果从历史的角度来讨论服饰这一概念却难掩其丰满和多彩。追溯服饰的形成与发展,其大体上应该是一个由产生到实用,由实用到美观的发展过程。
伴随这个过程,伦理的教化功能被隐寓其中,服饰在防身护体的同时,还扮演着饰身和育德的角色,服饰以独特的形式展示着不同时期、不同民族、不同性别乃至不同阶级的文化史前文明。随着社会的发展,服饰的这种文化功能被进一步加强,服饰越来越成为一种社会性存在,其装扮身体的功能越来越屈从于当时社会的伦理规定。
《山海经》在描述夏朝帝后启时曾有这样一段:(夏后启)“左手操翳,右手操环,配玉璜”。如果我们不了解当时敬天信鬼、巫术奉行的社会环境,恐怕,我们也就很难理解夏后启为何作如此奇装异服了。显然,此时所理解的服饰已经不再是穿在身上,装饰腰间的器物那么简单了,它可能并不驱寒保暖,但却是某种身份的象征!
封建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历经多次生产关系的调整,人性的觉醒开始由自发转向自觉,而服饰,也在人性解放的多次抗争中走向文明和理性。虽然,这个过程是伴随着传统与反传统、自由与不自由的螺旋式运动,但是,服饰越来越向着“人的自由”这一方向发展的趋势却十分明显。
从秦汉时期黑白素裹的玄冠深衣,到隋唐时期雍容华贵的盛世衣裳,再到明清时期满汉合流的长袍马褂,服饰无时无刻不因伦理价值的流变而改变自身的形貌。
在这一发展过程中,服饰时而成为维护权威、符合正统的天然工具,时而成为体现个性、维护族群尊严的鲜明旗帜,服饰逐渐显露出人的价值。在华夏与夷狄的论辩中走向兼容,在道统与君统的碰撞中走向和谐。所以,此时的服饰概念己经远非其本身,而是多重文化的代表!
民国至今。随国门大开,西学东渐,中国服饰开始吸纳西方文化、革命文化走向个性和多元的发展阶段。这一时期,服饰因伦理的质变而出现了人的独立,成为彰显个性、体现自由平等的人饰衣裳。从西装、中山装的兴起,到海派旗袍的流行,再到喇叭裙、牛仔裤、情侣装的出现,服饰以其全新的面貌展现在我们面前。
伴随等级制度的消亡,服饰“明身份,辨等级”的等级伦理功能己经丧失,彰显个性、美化身体的审美功能正在加强。可见,服饰因时代的变化,其概念所诠释的内容和形式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当然,回顾服饰发展的历史,探寻服饰概念内涵和外延的变化,是为了让我们更好的了解服饰,了解服饰所承载的伦理精神。
综观服饰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无不是紧紧围绕着“人的价值如何实现?”这一命题发生和发展的,而有关这一问题却又是伦理学所要讨论的核心问题,这样,服饰与伦理在学理上就有了对接的可能!
结语
当前,服饰在发展过程中同样面临着价值的判断和选择问题,如何在传统与现代、共性与个性中找到某种“合理性”已经成为我们不得不思考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