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服装要复兴,就要与时俱进

图片源自百度搜索

当代中国的“华服运动”与“汉服运动”并非是对同一事件的相同称呼。

前者是对中国古今服饰的泛指。其横向包括了汉族及中国各少数民族的服饰,纵向则包括了中华各民族服饰的历史演变,与现当代华服的革新及发展。而“汉服”则单指汉民族的传统服饰。

但两者间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他们都于千禧年之交先后出现,一同蹒跚走来,至今皆已经历了近20年的发展时间。

我们衡量一场文化运动是否成功,就看其普及度,即:老百姓喜不喜欢,接不接受,而就这一点来看,显然人们对“华服”与“汉服”的接受度是不同的。

一、华服复兴,润物细无声

年APEC峰会中美领导人留影我国有56

我国有56个民族,汉族居首,人口总量占13亿人口的91%以上。由于历史原因,55个少数民族都保有各自的本民族服饰,唯汉族的汉服因清代“剃发易服”政策,在中国人的生活中消失了多年。

当一国崛起时,亦必崛起其文化。华服、汉服的复兴背景即是:中国的崛起。

许多人认为,“华服运动”最初是自下而上,由民间发起的运动,这种认知是不正确的。年10月,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峰会,即APEC峰会在上海闭幕。APEC有个传统,每次峰会闭幕,与会领导人都会穿上主办会议国的特色服装拍照留念。年的主办国是中国,于是当年的参会各国领导们就都穿上了“唐装”。

各国领导人的“模特效应”是立竿见影的。APEC峰会后,年的春晚,央视的主持人们又大秀了一把唐装、旗袍,自此中国便掀起了一股子唐装热,这是中国当代华服运动的初始,自自然然,润物无声,几乎没有令任何国人感到突兀,便在爆竹声声中接受了下来。而在当时,“华服”这个名词还仅是指华丽的衣服,人们只知道“唐装”与“旗袍”,脑海中还不存在今天的“华服”概念。

二、汉服复兴,脱离现实的回归

统汉服与现代改了汉服

与“华服运动”的自然流发展不同,“汉服运动”从初始即给人一种强烈的时代违和感。

年的APEC峰会,与年的央视春晚后,唐装、旗袍开始出现在各类商场、服装店,与网络虚拟店中。同时,网络上也出现了一些叽叽喳喳的声音。

大体上,无非是在问:“汉族人应不应该穿满族人的服装,穿满族人的服装是否是一种耻辱”。显然,这种思想是落后的,既不符合当代人文民主思潮,也不符合我国国情。

但有些事情的发展又往往非常微妙。唐装的前身是满族人的马褂,那么汉族人的传统服装是什么呢?正是带着这一疑问,“汉服”这一概念逐渐形成。

年7月,以宣传汉族传统文化为目的的我国首个汉民族论坛建立,开始了汉服复兴的网络争辩。时隔一年后,第一件自制汉服出现、第一个束发着汉服给学生上音乐课的老师出现、第一个穿汉服上街招摇过市的普通人出现……此后,汉服便逐渐出现在我国的各种传统文化活动中。如:祭礼、武术比赛、成人仪式、毕业典礼……等等。

“汉服运动”发展至今,每一次大型活动总能吸引亿万眼球,总能提升一次国人对我国传统服饰文化的认知。但于现实生活中,汉服又一直是“叫好不叫座”。为汉服喝彩的人比比皆是,穿汉服过日子的人几乎一个也没有。

人们可以穿旗袍、唐装上班、坐车、挤公交,而汉服呢?

炎黄子孙,同文同祖,兴我华夏,穿我汉服——汉服运动的立意是高大上的,然而“曲高和寡”。

汉服爱好者们会穿上汉服站到镜子前照一照、走到街上遛一遛,摆个造型,拍两照片,发朋友圈求点赞。演艺或文化工作者会在特殊场合穿上汉服秀一秀。再然后……也就仅此而已……

总之,汉服离庙堂太近,离老百姓的生活太远。

三、服装产生于生活需求

汉服被今天的复兴者们赋予了太多的文化底蕴,却没有解决好“穿衣过日子”的问题,那么出现“汉服囧”就再正常不过。

人们为什么要穿衣服?宗教人士,道德人士会告诉你:“穿衣服是为了遮羞”,这个答案显然是错误的。

其实,只要我们沿着地球的经纬线进行一下比较就不难发现,生活在赤道附近的古人类基本都不穿衣服,而生活在温带地区的农耕民族则多穿长袍或裙子,至于最早穿上裤子的古人则是那些生活在草原或极寒地区的渔猎游牧民族。

所以,衣服最初是人类在与大自然的抗争中产生的必须品,而不是可有可无的遮羞布。

生活在高寒地区的渔猎游牧民族既要御寒,又要捕猎。不穿衣服他们会在严冬中冻死,穿得过于臃肿迈不开腿,他们则无非捕猎,获得食物,会被饿死,至于光着屁股纵马千里,那真真是对人类裆部一种考验。这样,人类就发明了裤子。

而生活在相对温暖地区的农耕民族便没有渔猎游牧民族的烦恼。无论是秦汉时期的中国人,还是欧洲中世纪前的罗马人,都是穿袍子、裙子,或开裆裤的民族,因为农耕民族的先民们重点考虑的是御寒,骑马、捕猎不是他们主要的生活方式。

有档的裤子,在中国是直到两晋南北朝时期,因五胡内迁,受游牧民族影响,才逐渐容入汉人日常生活的。先秦时期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改革的只是士兵的穿着,与士大夫和寻常百姓的常服没有太大关系。

四、汉服文化原本是一种包容的文化

无论在什么时代,衣服的第一用途都是“穿”,而不是“秀”。

服装的发展革新有其内在规律,永远追求的都是:更便利,更舒适。在便利与舒适的基础上才是审美与文化。且无论是所谓的汉服,还是所谓的西服,任何一种服装,能够推而广之,广而受之,都离不开相应的实用环境。

从某种角度说,五千年的中国史,就是一部汉民族服装的发展史。就好像中国文化中龙的形象,是结合上古各部落图腾特点组合而成,汉服也是同样,是在中国古代中原文化与周边不同文化的交往中不断自我完善,逐渐形成的。

汉代以前,中国的士大夫们不穿有档裤,因此下裳没有开口,走路必然是小碎步,坐则必须跪坐,不然就容易走光。也就是说,是汉代以前的生活方式决定了当时汉服的样式。

汉以后,经三国、西晋,有五胡内迁。这一时期,汉族与中国北方的游牧民族间既相互杂居通婚,又相互攻伐杀戮,文化间相互影响。

于是,胡人逐渐穿上汉服,开始说汉话,行汉礼,用汉姓,最终成为汉人中的一员。而汉人则逐渐脱掉了不便行动的“上衣下裳”,穿上了胡人的有档裤,生活习惯也随之发生了改变,不用再担心裙下走光,开始坐椅子,睡床榻,骑马弯弓闯江湖。

五、与人便利,是服装发展的根本

说了这么多,小结一下,汉服运动之所以难以普及,就是因为其失去了进步性,失去了于现当代生活中的实用性,便利性。

今天的世界,无论是中国,还是其他国家,人们于日常生活中,身上的着装基本都是源自欧美文化。这不仅是因为西方文化在近现代历史上是一种强势文化,更重要的是,近现代的西方服装更能给人们带来生活上的便利,穿着上舒适,且不停的在进步发展,以适应社会需求。

例如:西服的源头是西欧早期的日耳曼渔猎民族服饰。中世纪前的西欧日耳曼人靠捕鱼谋生,特定的生活环境使他们的服装必须依照人的体型进行裁剪,使穿着者活动方便,这样才能适应海上行船的需求。

而当代服装上的纽扣,最早则出现在公元前年的波斯,当时的波斯人会把小石头打磨成扣状物,但仅仅是用来装饰服装。直到中世纪,欧洲的女人们发现,只需在衣服上开个小小的口子,就可用纽扣作为系结物,这样的衣服穿起来非常方便,于是纽扣才得以普及。

高跟鞋呢?则传说是起源于15世纪,当时在意大利有个鞋匠,他为了克服雨天道陆泥泞,行走不便,就发明了高跟鞋。16世纪,法王路易十四为解决自己的身材矮小问题,便穿上高跟鞋增高,以至一时间高跟鞋成了法国上流社会男人们的专利。到了17世纪,高跟鞋男女通杀,成为当时欧洲男女时装中都不可缺少的元素。

牛仔裤则是19世纪中叶,德裔美国人,帆布商人李维·斯特劳斯发明的,起因是他卖的帆布滞销,而当时的美国淘金者们需要耐磨的裤子。后来,正是由于耐磨这一属性,牛仔裤风靡世界。

为了解决系带类服装、长筒靴等的穿着不便问题,年美国人艾利克斯发明了拉链(又称拉锁)的雏形。后来经过众多发明家的改进,一战时期被广泛用于军装,二战后则成了性解放者的最爱。

上世纪中叶,一名瑞典工程师受牛芒草的启发又发明了粘扣,很快这种被称为“搭扣”、“魔术贴”的东西就被运用到了服装上,并迅速传遍世界。

纽扣取代绳带是因为便利,拉锁取代纽扣的部分功能同样是因为便利,而粘扣比拉锁更便利,于是便成为了世界服装中的新宠。

衣帽鞋袜,一样样,一件件,无论怎么改进,最流行的永远不是哪件被制作的最美丽,最漂亮的,文化底蕴最深厚的……而是那些最能方便人们生活,最能解决人们生活中实际问题的。

六、中国传统服装的复兴出路

风衣与士兵

中国传统服装的复兴出路在哪里?

其实上文已经说的很明白了。中国传统服装的出路不在引经据典的“训诂”中,不在其承载了多少文化底蕴上,而在老百姓的现实生活需求中,在于民便利中,在技术革新中。

传统服装文化的复兴不仅需要服装设计师,历史研究工作者,更需要科学家,发明家。没有技术的革新就没有服装领域的创新,就不存在超越时代的进步。

进步的淘汰落后的,这是社会发展规律。

汉服曾在历史长河中消失了多年,停滞发展了多年,而以欧美文化为背景的西方服装在这多年时间中一直在发展,在革新,哪一个已经落后,哪一个适合当代,这就是无需判断的问题。

要让传统的,已经失落的文化重新焕发生命力,就必须为其注入新时代的生机。

新时代已经到来了,只是我们中的许多人并没有意识到。

纳米技术的出现,使服装制作在材料上发生了根本上的变革。无菌布料、抗污布料、耐火布料,都已经研发出来,并在改进中。如果说以往的服装变革,都是发生在宏观物理条件下,当代的服装变革已经着眼于微观世界。

但这并不是说宏观领域已经不需要人们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p/3246.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