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中叶,美国加州发现金矿,这个消息一传出,吸引了很多人前来淘金,17岁的农夫亚默尔也满怀着热情加入了淘金大队。
然而“狼多肉少”,随着淘金者源源不断地涌入,金子越来越少,很多人都没淘到金子。再加上当地天气炎热、水源奇缺,许多不幸的淘金者不但没有圆致富梦,反而葬身郊野。
亚默尔也没淘到黄金,他看着身边的人都饥渴难耐,突然想到:靠淘金发财太不实际了,还不如卖水!这样不仅能够解救这些即将渴死的人们,说不准还能改变自己目前的尴尬现状。
于是,他离开淘金者的行列,跑到有水源的地方,用大桶装上水,用细砂过滤,成为清凉可口的饮用水,然后拉到金矿旁卖给淘金者。有人嘲笑他胸无大志,目光短浅。但亚默尔毫不在意,继续他的卖水大业。
最后,大部分淘金者都空手而归,而亚默尔却靠卖水赚了美元,这在当时可是一笔不菲的收入。
随大流可能是大部分人都喜欢做的事,却没意识到大家都在追逐的东西,竞争一定很激烈。想要在激烈的竞争中胜出,要么就得把其他竞争者打倒,要么就得像亚默尔一样独辟蹊径。前者难度太大,还不如选择后者,转变自己的思维,在夹缝中为自己赢得生存的机会。
亚默尔之所以能在疯狂的淘金热中靠卖水大赚一笔,是因为他比那些从头到尾只知道埋头淘金的人多了一种思维,这就是叶修在《深度思维》中所说的“生态思维”。
图片来自网络一、什么是生态思维
生态原本是个生物学名词,指生物在一定自然环境下的生存状态,以及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复杂关系。在复杂的关系中隐藏着复杂的规律,我们若洞悉了这些规律,就能够形成生态思维。
生活中太多人都过于相信自己的主观力量,却忽略了所处的生态对自己的影响力。实际上,个体的变化不仅由我们自己决定,更由所处的生态所推动。研究任何事物,都不能割裂它与整个生态之间的关联。然而事物间的关系太过抽象,因此往往容易被我们忽视。
生态思维时常在生活中发生作用,但我们却对其没有清醒的意识。想要了解生态思维,首先得掌握生态思维的核心原理:
由于生态中的事物是广泛关联的,所以个体事物的发展趋势、状态变化和各种选择并不是随机的,也不是完全独立自主决定的,而是受到整个生态的影响。因此,思考某个事物的时候,不应仅仅思考这个个体,还应思考他所处的整个生态——他周围的环境以及他与环境的关系。
这是生态思维的基本原理,也是其衍生模式的基础。只有把握好了这个原理,才算对生态思维有了基本的认识。
图片来自网络二、为什么要学习生态思维
近几年比特币特别火,兴起了一股“挖矿”潮。最开始挖矿很简单,自己有台电脑就可以了,但随着进场的玩家越来越多、越来越专业,挖矿的难度也越来越大。
这时候有一家生产矿机的公司应运而生,叫“比特大陆”。除了生产矿机之外,挖矿芯片的设计、矿池、挖矿云服务等等,它都在做。随着比特币的暴涨,“比特大陆”生产的矿机供不应求,每台利润至少达到3倍以上,可以说赚得盆满钵满。
在比特币暴涨的时候,想分杯羹的人可能大多会选择加入“挖矿”大军,或者去炒币,这些都是把目光盯在比特币身上。
而“比特大陆”却看到了整个币圈的小生态,比特币不是独立存在的,挖币的人越多,需要的矿机也就也多。与其去追逐这个风口,还不如为追逐风口的人提供工具。事实证明其选择是正确的,比起挖矿的和炒币的,躺赚几十亿美元的“比特大陆”成了最大赢家。
这就是“生态思维”的效应,它会带来更大的格局,这是“努力和普通的聪明所无法比拟的。”这个案例是关于企业的,但生态思维同样可以给我们这些普通的个体带来巨大的好处。
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生态思维的三种衍生模型,你会发现,普通的个体也能将这种思维运用自如。
图片来自网络三、生态思维的三种衍生模型
1、淘金模型教我们如何在激烈竞争中胜出
在文章开头的淘金故事中,赚到钱的其实不止是亚默尔。还有一个人,他发现淘金工人们所穿裤子的膝盖很容易磨烂,于是他利用帆布做成裤子,解救了多名矿工的膝盖,使它们免于被磨伤。这个人叫李维·施特劳斯,他凭借结实耐磨的牛仔裤建立了一个优秀的服装品牌,这就是牛仔裤品牌李维斯的创业故事。
这个案例就是生态思维中的淘金模型。在听到黄金的消息,看到淘金的人群时,不能只想到黄金和矿工,而要想到整个生态。想到别人难以想到的东西,你的收益才会更大,就比如淘金案例中的亚默尔和李维·施特劳斯。别人都聚焦在黄金上,他俩却靠卖水和卖牛仔裤赚到了不少钱。
淘金模型的本质是一个共生模型。你会看到其他人,不是只看到竞争者,而要看到生态中的共生可能性。只有理解了淘金模型的本质,你才有可能学会应用淘金模型。
图片来自网络这个模型在生活中并不难见。就比如在自媒体这个生态体系中,就有人将这个模型运用得风生水起。
越来越多的人被“写作变现”吸引,加入了自媒体人这一行列,其中也不乏写作小白。进入自媒体行业较早的老作者们发现随着优质作者的加入,竞争日益激烈,优质的内容创作越来越难。于是有前瞻性的作者就将目光瞄向了被“写作变现”吸引来的小白,开设了教小白快速变现的写作课程。
最先开设此类课程的作者应该是乘机赚了一波,但是好景不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做写作课程,哪怕是一些自己都没写过几篇优质文章的作者。
随着行业的变化,这些逻辑总有一天会过时。但是生态思维的方式却是永恒的经典,并不妨碍我们运用这种思维去思考并找到适合自己的机会。记住,淘金模型的关键在于把竞争者转化为自己的用户,去挖掘他们的需求。
总而言之,淘金模式意味着共生,不能只盯着整个生态中的某个点,而是思考整个生态的状况,思考如何跟这些人共生。
图片来自网络2、森林模型教我们如何应对强大的对手
什么是森林模型?我们先来想象这样一个生态图景:
地图中间是一片森林,森林周边则是大片的草地,一条河流贯穿了森林和草地。老虎和熊等大型食肉动物占据了森林中央;狼群则避开老虎和熊的领地,在森林中部稍外侧建立巢穴;鸟类避开地面,在树上筑窝;而兔子则在森林外部的草地上挖洞繁衍。
在这个生态图景中,兔子与老虎、狼相比显然是弱势的,那它该如何生存?答案是它可以避开老虎和狼密集居住的森林中部,去到森林的边缘草地上生存。
这就是森林模型,它在本质上是一个生态位模型。生态位是指物种在生态中所处的位置,包括空间、时间、食物种类等因素。生态位思维的核心原理是,当你遭遇强者竞争时,除了与其死拼以外,你还可以选择避开它的(时间、空间、食物等)位置。
图片来自网络我认识的一家培训机构老板,毕业于北京某高校外语专业。她觉得在各种优秀人才聚集的北京,自己顶多只能算是水平还可以。哪怕努力拼搏奋斗,可能也赶不上那些优秀人才。
于是她决定回到自己的家乡。最开始她进了一家培训机构当老师,工作几年后,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就出来单干。两年的时间,从最初的几个学生,慢慢发展成了几百人。科目也从英语单科扩展到了语数外三科。
虽然这样的成就并不是多了不起,但它是个没资源、没背景、智力普通的平凡人的故事。
如果她选择留在北京,她的一生很大概率就是在某个大公司底层挣扎。与那些名校背景、资源优厚、才华横溢的人相比,她没有任何优势。但她在基于森林模型的选择下,离开竞争激烈的“森林中心”,找到了适合自己的生态位,她的人生显然更加精彩。
森林模型是人人都可以运用的思维模型,它能让平凡的人避开强大的对手,避免无谓的争夺,突破自己的局限,找到新的格局和生机。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森林模型并非是遇到强者就逃跑,它只是让我们“离开无论怎么努力都不可能成功的泥沼”。它无法让我们轻松登上人生巅峰,只是与在“森林中心”相比,成功会更容易一点。
而且生态位的选择是非常灵活的。如果你开辟的新的商业领域,在拥挤的大城市没有竞争者,那么显然你不需要跑到边缘地区去。或者,虽然大城市的竞争者很多,但是需求也多,它的生态没有达到饱和状态,那么也不需要规避。
图片来自网络3、池塘模型教我们如何突破发展瓶颈
在一个池塘生态中,水草要和藻类争夺养料,浮游生物要避免被小鱼吃掉,小鱼又要躲避大鱼,大鱼之间则要相互竞争食物和繁殖空间。没有谁能够轻松地繁衍生存,所有生物都要激烈地竞争。而它们的竞争最终造就了池塘的生机。这就是池塘模型。池塘模型的本质就是平台模型。
一般的人都习惯于在别人的平台上活动,却从未考虑打造一个自己的平台。因为平台看起来太大了,普通人觉得自己完全没有构造平台的能力。
实际上平台是一种思维模式。“太平洋固然是一个生态,家门口的小池塘也是一个生态。太平洋享受到了万亿生物共同促成的那个大生态,小池塘也可以享受千百小生物繁衍的生机。”
马歇尔《平台革命》一书中提到平台的首要目标是:“匹配用户,通过商品、服务或社会货币的交换为所有参与者创造价值”。简而言之平台就是为用户群体,提供创造价值的“场所”,它的价值“无外乎围绕信息交换、商品、服务、货币这几点创造”。
图片来自网络还是举一个我身边的例子吧。前段时间,在机缘巧合下认识了一个人,他也是做培训的。但他很有想法,早两年就在一个新学校旁边低价买了面积不小的几层铺面,并且早早把办学许可证给办了,想赶在新学校开学的时候开业。
他想把自己的机构打造成这个学校周边最大,最全面的培训机构。但他自己是做学科培训的,没有做兴趣类培训的经验,他一度陷入了困境。
后来由于政策的变化,培训机构的办学许可证门槛变高,办不到证的小机构根本无法生存。这反倒为他提供了机会,于是他吸纳了一些没办学许可证的,做兴趣类培训的小机构进来,例如舞蹈、主持人、机器人、书法之类的。
这个老板无疑是具有生态思维能力的人,他懂得利用池塘模型来运作,把自己的培训机构打造成一个独立的小生态。兴趣类的培训与他的学科培训不仅不冲突,彼此的学生还可以相互转化。同时,他还可以参与兴趣类培训的利润分成,收入也能大幅增加。
所以,并非阿里巴巴、腾讯这些巨头才算是平台,只要我们拥有生态思维,照样可以利用池塘模型打造自己的平台,哪怕很小,也同样可以发挥相应的作用,帮助我们普通人开启逆袭之路。
图片来自网络最后强调一下:
生态思维告诉我们,不要只把目光聚焦在单个事物上,而要观察思考它的生态,既包括周围的环境,也包括它与周边事物的关系。这种思维能够让我们做出更巧妙的战略选择,优化发展路径,最终改变我们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