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佛山市顺德区容桂文化艺术中心历史文化展馆内,专门设立了大进制衣厂展示区,走进展厅,如同走进了一座时间博物馆。
年8月,位于容桂工业路的一间旧工厂被改造成了主要生产牛仔裤的制衣厂——大进制衣厂。大进制衣厂与东莞太平手袋厂一起,被认为是全国最早的两家“三来一补”(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和补偿贸易)企业,叩开了广东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大门。
佛山既非省会城市,也不是经济特区,作为一个普通地级市能够在激烈的城市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万亿GDP城市之一,其成功的秘密,要归功于改革开放。
年,顺德容奇镇开办大进制衣厂,是全国最早的“三来一补”的企业之一。(来源:佛山日报社)
敢为人先与港商试水合作办厂
原容奇镇(年与桂洲镇合并为容桂街道)镇长梁茂贤依然记得年那个让他冒冷汗的冬天。
年1月,顺德容奇镇委召开了一次特别的党委会,会议议题是讨论和香港一家牛仔裤厂合作,在容奇镇办一家制衣厂。彼时任镇党委委员、容奇镇派出所所长的梁茂贤参加了会议。
“那时还穿着厚厚的棉衣,但我一听,后背马上冒出了冷汗。这是不是搞资本主义?”梁茂贤说,镇委领导说明了理由:容奇镇经济力量单薄,镇办企业只有5间小工厂,主要生产锄头、酱油、腐乳等小农具和调味品,镇里的居民有多人没有工作。“由于顺德有的地方开始实行包产到户,农民的积极性释放出来,顺德全县将会有20多万富余劳动力,要为他们找出路,必须发展社队企业。”时任县委书记黎子流提醒大家。
梁茂贤觉得这些话说得很对。虽然大家有点担心,但会议最后大家都同意与港商合作办厂。
年5月23日,经顺德外贸进出口公司牵线,香港客商杨钊来到顺德,商量合作办厂具体事宜。6月23日,由纺织品进出口公司广东分公司出面,与香港大进(国际)贸易股份有限公司签署合作协议。协议内容是:港方出资万港元,容奇镇腾出旧厂房和聘请工人,合办人规模的制衣厂。产品由港方销售。工厂通过港商进口国外先进制衣设备,中方以加工费偿还设备款。协议经广东省革委审查后上报审批。
合同一签,双方就立即行动,改造旧厂房、安装新设备。大进制衣厂在年8月8日开张,由于是最早的“三来一补”企业,大进在海关的出口登记证是“顺德01”号。
工厂开张后的四个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敲响了改革开放的锣鼓。自此,我国吸收外资规模进入新阶段。
引进先进管理模式开创发展新阶段
以补偿贸易形式与港商合作兴办的大进制衣厂开创了经济发展的一种新形式,后来被称为“三来一补”方式。
独立经济学者李少魁认为,正是大进制衣厂的试验,才有了后来大面积的“三来一补”企业的涌进,带动了广东外向型经济的腾飞。
据梁茂贤回忆,大进制衣厂开设以后,从美国、日本、德国引进了整套生产流水线,每条线分工明确,工人经过培训,能熟练操作后才上岗。而且厂里管理非常严格,除了效率高,还要求质量好。
当其他企业还在吃大锅饭,每月工资“干也36(元),不干也36(元)”时,大进制衣厂实行按绩效发工资,工人平均月工资60多元。老员工罗惠玲还记得,当时很多制衣厂都用平车,大进制衣厂则使用专业的专机。计件生产的利益刺激,让工人们动力十足,有时为赶货期甚至干通宵。
梁茂贤介绍,到了年,容奇镇很多家庭都有人在大进制衣厂上班,工人月平均工资达到元。
推动容桂规上工业产值迈上千亿关口
大进制衣厂在改革浪潮中发展。年,大进制衣厂被评为国家二级企业;年,拥有固定资产1.1亿元,被认定为“广东省大中型企业中的中型一档企业”。之后,大进制衣厂在新西兰开了分厂,还在美国开了公司。年,全厂销售额为2.2亿元。年,大进转为民营企业。
大进制衣厂所带来的企业化经营模式在容奇镇传播开来。随后,容奇镇又与其他港资企业开办了4家制衣厂,初步解决了全镇人的就业问题。至年,容奇镇工业总产值超1.1亿元。
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在大进制衣厂带动下,容桂商业繁荣,居民逐渐富裕,思想进一步放开。当时华侨探亲带回来的小家电等吸引了他们的注意。“我们在全国做市场调研,发现家电业前景广阔。”梁茂贤说。
于是,全国第一家乡镇企业冰箱厂——珠江冰箱厂(科龙前身)在年成立了。不断创新求变的容桂人逐步走出一条制造业品牌之路。
年后,容奇镇产业结构迎来调整:逐步淘汰掉制衣厂、洗水厂等耗能较高、附加值较低的企业。到年,容奇镇和桂洲镇合并,宣告一个工农业总产值近亿元的超级强镇的崛起,在广东乃至全国都名噪一时。9年,容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达到亿元。
如今的容桂,形成了以智能家电、信息电子、机械模具、化工涂料、医药保健及互联网应用为主的六大支柱产业,并着力发展新材料、生命健康等新兴产业,构建“6+2”现代产业体系。
从制造到智造,容桂迈进了创新驱动发展新阶段。
(作者单位:佛山日报社)
来源:佛山日报社
平台:佛山学习平台
作者/来源:禅城检察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