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跟孩子谈钱要趁早

作者:直行的螃蟹(富书专栏作者)

你会跟孩子谈钱吗?

估计99%的家长都不会跟孩子聊,这个话题在中国的家庭里,被潜移默化的规避掉了。

在对孩子怎么和钱相处的关系上,我们的似乎走入了一个怪圈。

我们一边希望孩子长大后成功,挣大钱,却一边在孩子小的时候,选择隔绝孩子对钱的认知,这实在是一种奇特的矛盾。

前段时间有个新闻火了,一名12岁的女孩,沉迷于看网络直播,于是偷拿爸爸的手机,给自己喜欢的网红小哥,进行了巨额的打赏,几天之内,花了近十万元。

事后,焦急的爸爸以为被盗窃,选择了报警,调查后才发现,钱是自家孩子“败”出去的。

警方提示,这笔钱想要追回来,困难很大,因为要证明该笔款项确实由未成年人支付,而且追诉的时间也会非常长。

从画面上家长的穿着来看,这个家庭并不富裕,但孩子花起钱来,根本没有丝毫的心理负担。

也就是说,或许钱在孩子的眼里,只是一串串数字而已,根本没有自己的爱豆可爱嘛。

我们的家长大都有一种悲壮的牺牲精神,舍不得告诉孩子生活的真相。

哪怕自己生活再艰难,也要在孩子面前强撑着,说咱们家不缺钱,你只要好好读书就行了。

这种行为要么让孩子压根看不起钱,要么养成无限制向父母索取的习惯。

在孩子眼里,只要自己有需要,父母会源源不断的供给自己钱。

所以这样除了批量生产白眼狼之外,似乎并不能产生什么正能量的效果。

英国有位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试验,调查了名不同阶层家庭的3-8岁孩子,询问他们,钱是从哪里来的?

结果很有意思:65%孩子说钱从爸妈口袋里来,另外有约30%孩子表示钱从银行里来,而仅有不到5%的孩子说,钱是通过工作换来的。

孩子不知道钱的来路,不明白赚钱的辛苦,也就是不会对钱有什么重视的感觉,背后隐藏的意思是,也不会对父母的付出有感恩的心理。

如果你家里没有富裕到可以让孩子骄奢淫逸的过一生,那么,早一点让孩子知道生活的真相,培养赚钱的能力,才是更好的选择。

你不让孩子知道生活的艰辛,孩子也无法感受到你竭尽全力的爱有多不容易。

中国的家长大多耻于谈钱,觉得这很庸俗和功利。

我们更喜欢把孩子的眼睛蒙上,告诉她世界很美好,生活很容易,你只要快乐就好了。

似乎维系一个人或家庭生存和发展的钱,根本不重要。

这让孩子对钱没什么概念,花起钱来也就没有什么节制的想法了。

无独有偶,去年有个14岁的少年,偷用家里的钱,打赏了女主播16万,这事当时也引起了很大的热议。

这个家庭应该算是比较拮据的,他们在十多年前到广东某服装厂打工,租住在一个农民房里,靠缝牛仔裤头生活,一条裤头赚几毛钱,夫妻两人一天要缝上千条。

被儿子挥霍出去的16万元,是他们家庭十多年的所有积蓄。

还有一位13岁的男孩,玩手游7个月花10多万,孩子父亲涂先生说:“儿子告诉我,他以为这些转账都是虚拟货币,所以才会大笔大笔转出去。”

不会跟孩子聊钱,孩子也不知道钱代表着什么,那是意味着付出脑力、时间、精力和技能等,才能换回来用以支付生活成本的东西。

其实,发生这些事情的家庭,大多并不富裕,但对孩子,他们舍不得让孩子体验真实的生活,也耻于谈钱对生活的重要性,造成孩子与生活的疏离感。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弗里德曼曾说过一句话:

花自己的钱办自己的事,既讲节约,又讲效果;花自己的钱,办别人的事,只讲节约,不讲效果;花别人的钱,办自己的事,只讲效果,不讲节约;花别人的钱办别人的事,既不讲效果,又不讲节约。

你不让孩子知道挣钱的不易,孩子就不会珍惜钱。

放在中国,就是一句俗话:崽卖爷田不心疼。

你一直选择替孩子负重前行,时间长了,孩子就会失去负重的能力。

让孩子知道钱是怎么来的,比让孩子知道怎么花的更重要。

教育家默克尔说:

金钱教育是人生的必修课,是儿童教育的重心,就如同金钱是家庭的重心一样。

对于钱的态度,或许我们可以参照一下犹太民族。

这是一个神奇的民族,在他们独特的教育智慧下,产生了大量诺贝尔奖得主,单说在经济学的领域中,全世界有三分之一的诺奖得主是犹太人,或是拥有犹太血统。

犹太人对于孩子和钱方面的教育,是非常值得称道的。

他们和我们最大的区别是,从小就教会孩子正确的认识钱。

需要注意的是,犹太人并不是教孩子怎么看重钱,变成守财奴,而是让孩子知道钱的重要性,并学会赚钱的能力,最后有驾驭钱的智慧。

有一个被广泛认知而有代表性的例子。

曾经在中国上海生活的莎拉·伊麦斯,是位独自带着三个孩子的犹太女性。

她曾把两个儿子培养成了身价亿万的企业家,而女儿也成为出色的外交官。

当年中以建交后,她举家回到以色列,一开始,她还是像普通的中国妈妈一样,秉承着再苦不能苦孩子的原则,多累都不舍得让孩子动手。

后来她的邻居看不过去,过来训斥孩子:

你已经是大孩子了,应该学会去帮助母亲,参与到生活中来,而不是看着母亲忙碌,自己就像是废物一样。并且训诫莎拉,不要把落后的教育理念带到这里来,那会毁你自己和孩子。

莎拉幡然醒悟,于是让孩子积极参与到生活中,孩子们从卖春卷开始,学会了赚钱的能力,大儿子售卖文具,二儿子在报纸上开辟专栏,介绍上海的风土人情,小女儿学会了煮茶和做点心,并能将之卖出去。

孩子们逐渐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路,最终全部成为了社会的精英。

我们中国的家长,习惯于替孩子花钱,却不告诉孩子钱是怎么来的。

以为这是在爱孩子,却不知有很多的害,正是包装在爱的外衣之下。

我们家长总以为赚钱是一下子就会的,其实不是,这可能是一辈子的事。

花钱是一种态度,需要境界,而赚钱是一种能力,需要培养。

如果想让孩子成为钢琴家,我们知道需要从小培养孩子学钢琴;如果想让孩子成为运动员,我们知道要让孩子自小接受体育训练。

可是我们在对待钱的态度上,却是相反的。

我们让孩子幼时远离金钱,然后孩子长大后,却希望孩子自动就学会赚大钱。

就像家长们一直对孩子的感情严防死守,小的时候,生怕孩子去爱,孩子长大后,又埋怨孩子不会爱,找不着对象。

其实,最好的教育,不是在于你为孩子花了多少钱,而是你用钱教会了孩子什么道理,并使之受益一生。

作者简介:直行的螃蟹,喜欢写作的文艺范大叔,会弹琴,能做饭,偶尔比较逗逼。本文首发爸妈精读,,版权归富书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gx/1666.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